-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白和苏轼的月与酒及其他
张林
唐宋文坛浩瀚璀璨的天空曾经出现过两位才气纵横的文学巨星——李白和苏轼,他们以天才的创作给传统意象注入了新的内涵,成就了中国文学最瑰丽的华章,同时也进入了中国人最深层的内心世界。对李、苏二人喜用的意象,如“月”和“酒”,古今多有阐释且见仁见智,笔者拟从比较的角度,谈谈李白和苏轼在这两种意象使用上的异中之同,同中之异。
李白和苏轼都是沐浴着巴风蜀雨成长的天才文豪,艺术造诣臻于绝顶,千年之后仍少有人能望其项背。李白天纵奇才,是中国唯一的“诗仙”;苏轼少年驰誉,无论是诗词文赋还是绘画书法,在当时均为一流名家。对李、苏在创作风格上的相似性,前人多有论及,王鹏运在《半塘遗稿》中曾说: “惟苏文忠之清雄,复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厂此论简直把苏轼看作宋朝的李白,是“词仙”;王国维则在《清真先生遗事》中更明确地指出: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而对“月”和“酒”这两种传统意象的使用,两位天才更是将其定格在不可逾越的完美高度,历史的积淀加上天才的创造, “月”与“酒”因而成为中国文人无法忘怀的情结。
意象实际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积淀,其内涵具有被群体不自觉认同的特性。它至少是三个层次的有机融合:词语是其能指,规范物象指向;物象是其所指,暗示情境指向;意蕴是其核心,生发内涵走向。李白和苏轼将自身特有的生命体验熔铸于传统意象之中,使意象群体性的情感内涵与诗人个体性的生命意识水乳交融,从而使传统意象折射出时代光辉。
首先说月。李白很喜欢月亮,据说醉中捞月是诗人生前做的最后一件事,这真是李白才能拥有的死亡方式。虽然此说未被确切载入正史,但李白对明月的钟爱是无可置疑的, 《李太白全集》中写月的诗篇数不胜数, “月下飞天镜,云深接海楼”、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些诗句流传千年而渗入中国人的血脉;而苏轼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举匏樽而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到今天仍在人们心中回响。当然,泛而言之,中国诗人对月亮的钟情从《诗经》时代就开始了,影响之深远,别的意象鲜能比肩。有的文化学家认为对月的崇拜是对母系文明的追求与回归:世界是无序的痛苦的不可把握的充满着血腥的,而明月却是宁静的安详的永恒的和平的,像母亲温暖的怀抱,安抚着人类在红尘挣扎中不堪重负的疲惫灵魂,她代表着一种超朗的生活态度和洒脱的哲理旨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是李白孤独人生的唯一知音; “举匏樽而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明月是苏轼想象中长眠的家园。在时间上具有永恒性的明月启迪着诗人的宇宙意识,在空间上具有广延性的月光弥散着家园的温馨气息。诗人在明月的温柔启示之下,捕捉到了生命至纯至真的光华,有限的悲苦的人生被广博的冲和的明月收容,两颗被现实放逐而辗转流浪的诗人之心也终于找到了安息之所。
两位文豪不但喜欢明月,而且喜欢在月下喝酒。李白与酒关系之密切,从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可略见一斑: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其实诗人是借纵酒来发泄自己的狂傲愤懑罢了。苏轼同样把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寄托在酒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可见,酒是诗人和明月酬答的媒介,诗人为现实所弃,成为不被人理解的“畸零之人”,只好与月举杯酬答。和明月交谈实际是自说白话;给明月敬酒也就是给自己敬酒,实在是孤独到了极致、凄凉到了极致、愤懑到了极致。
月下独酌,有无聊苦闷的一面,也有潇洒豁达的一面。这种潇洒豁达表现在历经宦海沉浮之后,最终指向道家生命哲学,寻找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诗人在政治理想和人格理想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毅然决然地皈依了自己的人格理想,不懈地追求精神自由,回归生命至情至美的本真。当然这种放弃政治理想之后的豁达颇有些自欺欺人的苦涩味道:因为不合流俗的人格选择必须在流俗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所以李白也好,苏轼也罢,他们可以超俗,可以洒脱,可以看透,但骨子里却不可能看得透。因此,李白就说“举杯消愁愁更愁”,苏轼也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诗人终归忘不了红尘,总是陷入济世和遁世的拉锯战中,以愤世的方式表达对人世的渴望。
然而,同是勉强劝慰自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李白和苏轼营造情境、突出意象的方式却是颇不相同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摆的是华筵,酒器精美,珍馐罗列,享受的是贵族乐趣;苏轼则“举匏樽而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以葫芦为酒壶,以月光为佳肴,在酒酣之后步行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