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22例临床研究及应用 - 光山县人民医院.ppt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22例临床研究及应用 - 光山县人民医院.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22例临床研究及应用 - 光山县人民医院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进展 光山县人民医院内三科 叶继斌 2013.4.12 新发传染病的出现 概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多系统、多脏器损伤为临床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危重型死亡率较高。 并且病毒每年都在变异。 河南省信阳市南部县区属于高流行区。 河南省首发病例在光山县(2007.5)。 病原学 目前研究认为: 蜱虫叮咬后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 或人感染粒细胞无形体(HGA)所致, 二者临床表现相似。 病原学 目前研究认为: 约50%病例有直接或间接蜱虫叮咬 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 或人感染粒细胞无形体(HGA)所致, 二者临床表现相似。 还有20%-30%标本上述检测阴性,不排除存在其它病原体。 SFTS病毒分离 北京、河南、湖北、江苏4个单位攻关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卞利,黄学勇,杜燕华等完成SFTS病毒分离: 确诊方法:采用PT-PCR方法检测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建立实时荧光RT-PCR方法。 河南发现病例数、相关研究居全国领先。 关于命名 河南CDC许卞利教授命名为:发热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有人根据首例发病地域命名:大别山病毒 湖北张永振教授等命名为: “淮阳山病毒” (Huaiyangshan hemorrhagic fever, HYSHF; Huaiyangshan virus, HYSV) 、“河南热” (Henan fever, HNF; Henan fever virus, HNFV) 中国CDC李德新教授命名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 疫源地 光山县位于河南省信阳大别山麓、丘陵地带、南北交界,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适于种茶,且茶叶产品辐射全国,低矮的茶树丛,非常利于蜱虫的繁殖及活动,所以采茶作业者与蜱虫接触率较高。 发病情况 近年还发现农民种植菜园、田间劳动、养牛、养狗、伐木工人、乡村或郊外旅游者蜱虫叮咬增多,早发现者很少发病。 据我县CDC不完全统计: SFTS年发病率低于万分之一。 我市154医院收治SFTS 2012年500余例 新发现:隐性病例 我院内三科收治蜱虫叮咬大量门诊病例,筛选12例血样送北京检验,SFTSV阳性3例。经3个月随访无1例发病。 结论:蜱虫叮咬后所致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3例,未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者为隐性感染病例。目前无1例发病。 流行病学 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 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4-10月。多集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 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发热,体温在38.5℃左右。伴头疼、乏力、食欲差及恶心、厌食等消化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有明显肌肉疼痛,但肌肉压痛不明显。 部分患者淋巴结肿大。 (二)重症患者有出血倾向或明显出血,表现为穿刺部位出血﹑皮下瘀斑或内脏出血; 严重者还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精神极差,甚至震颤、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新发传染病的出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 河南省信阳市南部县区属于高流行区, 河南省首发病例在光山县(2007.5)。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减少,重症病人下降程度更为明显; 尿常规:镜下血尿和蛋白尿+—+++; 重症患者磷酸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 肝功能异常,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升高。 诊断: 按卫生部 《人粒细胞感染无形体病治疗指南(试行) 2008、2010年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实施。 诊断要点 疫区、疫区旅游,蜱虫叮咬史; 高危人群;蜱虫可能接触史; 1.发热、或发热史,2.精神差、乏力、肌痛,3. 厌食、恶心呕吐、腹泻,4.口鼻出血、皮下瘀斑,5.震颤或抽搐。 化验外周血象血小板下降或同时伴白细胞下降,尿蛋白(+--+++)。 临床分型 我们首先在国内提出该病的临床分型: 普通型(多系统损伤型、轻型): 治疗及时,精神较好; 年龄60岁以下; 发热体温< 38°C,或发热持续时间短;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较轻; 无出血症状; 血小板> 30×109 /L,.白细胞> 2.0×109 /L,粒细胞> 1.0×109 /L,CK、CK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