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第十章化学键及分子结构.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离子键理论      1916 年德国科学家Kossel(科塞尔)提出离子键理论. 一.离子键的形成1. 形成过程 以 NaCl 为例:  1) 电子转移形成离子  分别达到 Ne 和 Ar 的稀有气体原子的结构,形成稳定离子。  2)靠静电吸引, 形成化学键 体系的势能与核间距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横坐标: 核间距r。 纵坐标: 体系的势能 V。 纵坐标的零点: 当 r 无穷大时, 即两核之间无限远时, 势能为零. 下面来考察 Na+ 和 Cl- 彼此接近时, 势能V的变化:图中可见:r r0, 当 r 减小时, 正负离子靠静电相互吸引, V减小, 体系稳定. r = r0 时, V有极小值, 此时体系最稳定. 表明形成了离子键.r r0 时, V 急剧上升, 因为 Na+ 和 Cl- 彼此再接近时, 相互之间电子斥力急剧增加, 导致势能骤然上升.  因此, 离子相互吸引,保持一定距离时, 体系最稳定, 即为离子键. 2. 离子键的形成条件1) 元素的电负性差要比较大 X 1.7, 发生电子转移, 形成离子键;X 1.7, 不发生电子转移, 形成共价键.  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间, 并非严格截然可以区分的. 可将离子键视为极性共价键的一个极端, 而另一极端为非极性共价键. 如图所示:    化合物中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离子键, 即使是 NaF 的化学键之中, 也有共价键的成分, 即除离子间靠静电相互吸引外, 尚有共用电子对的作用.   X 1.7, 实际上是指离子键的成分(百分数)大于50%.2)易形成稳定离子Na+, Cl-, 达到稀有气体稳定结构.Ag+d轨道全充满的稳定结构.而: C和Si 原子的电子结构为, 要失去全部的4e, 才能形成稳定离子, 比较困难. 所以一般不形成离子键.如 CCl4, SiF4 等, 均为共价化合物。3)形成离子键, 释放能量大  在形成离子键时, 以放热的形式, 释放较大的能量. 二 离子键的特征   1. 作用力的实质是静电引力  2. 离子键无方向性, 无饱和性  因为是静电吸引, 所以无方向性; 且只要是正负离子之间, 则彼此吸引, 即无饱和性.  三 离子键的强度1. 键能和晶格能 以 NaCl 为例:键能:1mol 气态 NaCl 分子, 离解成气体原子时, 所吸收的能量. 用Ei 表示:    晶格能:气态的正负离子, 结合成 1mol NaCl 晶体时, 放出的能量. 用 U 表示:    晶格能 U 越大, 则形成离子键时放出的能量越多, 离子键越强.键能和晶格能, 均能表示离子键的强度, 而且大小关系一致. 通常, 晶格能比较常用. 如何求得晶格能? 2. 玻恩-哈伯循环 ( Born-Haber Circulation)  Born 和 Haber 设计了一个热力学循环过程, 从已知的热力学数据出发, 计算晶格能. 具体如下:   利用盖斯定律, 通过热力学也可以计算 NaCl 的离子键的键能.    H1 Na的第一电离能I1, H2 Cl的电子亲合能 E 的相反数: -EH3 NaCl的晶格能 U 的相反数 -U H4 NaCl的升华热 S而 H5 = - Ei, 所以通过 I1, E, U 和S 可求出键能 Ei.3. 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因素  从离子键的实质是静电引力 出发, 影响 F 大小的因素有: 离子的电荷数q 和离子之间的距离 r (与离子半径的大小相关)1) 离子电荷数的影响 2) 离子半径的影响  半径大, 导致离子间距大, 所以 作用力小; 相反, 半径小, 则作用力大.   3) 离子半径概念  将离子晶体中的离子看成是相切的球体, 正负离子的核间距 d 是r+ 和r- 之和:  1926年, 哥德希密特(Goldschmidt)用光学方法测定, 得到了F-和的半径, 分别为133pm 和132pm,结合X射线衍射数据, 得到一系列离子半径:     这种半径为哥德希密特半径.  1927年, Pauling 用最外层电子到核的距离, 定义为离子半径, 并利用有效核电荷等关系, 求出一套离子半径数据, 称为 Pauling 半径.  教材上两套数据均列出. 一般在比较半径大小和讨论规律变化时, 多采用Pauling 半径.3) 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a) 同主族, 从上到下, 电子层增加, 具有相同电荷数的离子半径增加. b) 同周期: 主族元素, 从左至右 离子电荷数升高, 最高价离子, 半径最小. 如:  过渡元素, 离子半径变化规律不明显.c) 同一元素, 不同价态的离子, 电荷高的半径小. 如:  d) 一般负离子半径较大; 正离子半径较小.  e) 周期表对角线上, 左上元素和右下元素的离子半径相似. 如: L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