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三基考试试题与答案2月份
中医“三基”
姓名: 计分:
单项选择题 (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哪种情况不能构成阳阳关系?( )
A、寒与热 B、动与静 C、上升和外出 D、表与里
2、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3、不属于阴的是:( )
A、晦晴的 B、内在的 C、静止的 D轻清的
4、不属于阳的是:( )
A、明亮的 B、外在的 C、运动的 D、重浊的
5、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 )
A、制约和消长 B、互根互用 C、相对平衡 D、相互转化
6、某些急性热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脚厥冷,脉微软绝等症象,这种现象用阴阳学说解释就是:( )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7、健康人体的阴阳关系可以概括为:( )
A、阴阳相互制约 B、阴阳互根 C、阴阳相互转化 D、阴平阳秘
8.乌梅丸的药物组成不含( )
A.附子、桂枝B.黄连、黄柏
C.细辛、干姜D.当归、人参E.使君子、槟榔
9.小青龙汤中主治外寒的药物是( )
A.麻黄、干姜、细辛B.麻黄、桂枝、细辛
C.半夏、干姜、细辛D.五味子、芍药、细辛E.桂枝、芍药、甘草
10.反佐药作用包括( )
A.辅助君臣药之力B.防止病重邪甚拒药
C.消除君臣药之毒D.监制君臣药之偏E.缓解君臣药之峻
填空题 (每题2分,共10分)
1、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因此,
就是治疗的根本原则。
2、阳胜则热属实热证,宜用 药以制其阳,即“热者 ”。
3、阴胜则寒属实寒证,宜用 药以制其阳,即“寒者 ”。
4、张景岳提出:“善补阳者,必于 求阳,则阳得 而生化无穷。”
5、张景岳提出:“善补阴者,必于 求阴,则阴得 而泉源不竭。”
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10分)
1、金水相生
2、抑木扶土
问答题 (每题15分,共30分)
1.治燥剂分几类?各类的适应证及代表方剂是什么?
2.何谓凉血散血法?
病案分析 (包括诊断、证型、治法、方药、分析,20分)
余某 , 女 , 3 9岁。2 0 0 6年 6月初诊 ,
腹泻已 3 年 , 常因受冷、 饮食不慎而反复发作 , 曾 多次就诊 , 服用中药 、 西药抗生素治疗 , 虽有好转 , 但停 药后很快复发 , 难 以治愈。诊见: 面色萎黄, 倦怠乏力 , 口渴 , 纳差, 大便稀溏 , 日5~ 6次, 小便清长 。舌淡 ,苔薄腻, 脉细缓。
三基考试答案
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D 5、A 6、D 7、D 8.E 9.B 10.B
填空题
1、阴阳失调,调整阴阳 2、寒凉;寒之
3、温热;热之 4、阴中;阴助
5、阳中、阳升
名词解释
金水相生:是滋养肺肾的方法。根据“金能生水,水能润金”的道理,用此法治疗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抑木扶土: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
问答题
1.治燥剂分为轻宣外燥和滋阴润燥两类。轻宣外燥剂适应于感受秋令燥邪所致的外感凉燥或温燥之证,其代表方剂如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滋阴润燥剂适应于脏腑津伤液耗所致的内燥证,其代表方剂如麦门冬汤、益胃汤、养阴清肺汤等。
2.凉血散血法。清热法之一。是清血分热邪的治法。其用药以清热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适用于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或神昏谵语,舌绛起刺等。方如犀角地黄丸。
病案分析
诊断:泄泻
证型:脾肾阳虚、水湿运化失职之泄泻。
治法:健脾补肾化湿
方药:四君子汤合 四神丸加减: 党参 2 0 g , 炒 白术 1 5 g , 茯 苓 1 2 g , 山药 1 0 g , 芡实 1 5 g补骨脂 8 g , 肉豆蔻 5 g , 吴茱 萸 5 g , 五味子 3 g , 焦山楂 6 g , 焦麦芽 6 g , 藿香 1 0 g , 炙甘 草 8 g 。日1剂 , l 0剂
分析:脾 胃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