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5年9月 陈独秀等 《青年杂志》的创办(后改名新青年》) 1).时间: 2).代表人物: 3).标志: 1、开始: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1915年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还向青年提出六点希望: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敬告青年》 二、新文化运动的经过 2、主要阵地:《新青年》 3、运动中心:北京(北大是摇篮)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 “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 1916年12月22日,蔡元培抱着整顿、改革北大的宗旨和决心,迎难而上,赴京就任北大校长的职务。 透过这幅油画,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鲁迅 李大钊 蔡元培 陈独秀 胡适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讲坛上的教授 当时北大 教坛中,即有 旧式的学者: 刘师培、辜鸿铭、 黄侃等人; 也有新思想的 代表者:陈独秀、 李大钊、胡适、 鲁迅等人。 辜鸿铭 主张:“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蔡元培 “思想自由”是让新思想能在北京大学得以传播; “兼容并包”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北京大学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 材料 蔡先生主校以后,许多学者名流来到北大,一时 人才云集,面目一新。像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 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 半农(教新文学)等,都来到北大教书。 李大钊、陈独秀和他们一起,高举科学与民主的 旗帜,与封建主义思想展开斗争,为轰轰烈烈的五四 运动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顾颉刚〈蔡元培先生、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纯粹如真金,温润如良玉, 宽而有制,和而不流。......视其 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 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 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好 呼若沧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 盖不足以形容.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4、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 陈独秀 胡 适 李大钊 鲁迅 二、新文化运动的经过 5、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德先生——Democracy——民主 赛先生——Science ——科学 材料中所称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究竟指什么?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民主? 科学?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 生则自由亡。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 “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陈独秀 当时,在《新青年》杂志上刊载了许多宣传无神论、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来驳斥 神鬼迷信的文章 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目的、评价 目的是医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使中国富强起来。 具有反封建思想的意义,也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但是有些偏激。 场景 陈烈女之死 吃人的礼教 徽州贞节牌坊群 在徽州的最后一座牌坊上,刻着这样一行字:“属孝贞烈节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真是触目惊心。 在徽州的最后一座牌坊上,刻着这样一行字:“属孝贞烈节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真是触目惊心。 ???????这是徽州女人心头的“雷峰塔”。它位于歙县城内新南街的那座砖坊。这座牌坊的正式名称是“孝贞节烈坊”,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距今不足百年。它型制简陋,用材寒伦,是大清王朝覆灭前唱给徽州妇女的最后一首挽歌。别看它貌不出众,枋额上的文字却惊心动魄,上书:“徽州府属孝贞烈节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一次就集体表彰六万多名节妇烈女,这数字真够惊人的了。所以有人称它是徽州妇女的集体祭碑,是压在徽州“白素贞”们头上的“雷峰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