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常用的哲学道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议论文写作常用的哲学道理(一)?? 人各有所长,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去发展。看到他人名利双收,便想依样画葫芦,是得不偿失的。看他人经营贸易赚钱,忘却自己在个性、专业上不适合,便思自立门户,失败往往接踵而来。这其实就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女尼《悟道诗》由于写出了人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表面到实质的深化,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由个别到一般的贯通,因而往往使人作为学习、创作等“顿悟”、“灵感”的比瑜。正因其富有哲理性,才使之无往不适,终古常新。 熟悉(2009年四川高考) 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无异,万法一如。 ——《信心铭》(僧璨大法师) 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无异,万法一如。——《信心铭》(僧璨大法师) 我们惊叹太白清新飘逸的诗句,那是因为他熟悉中华的经典;我们欣赏郎朗悠扬婉转的琴声,那是因为他熟悉黑白的键盘;我们感叹哥白尼的发现,那是因为他熟悉浩瀚的宇宙。(3个“熟悉”) 真正的智者不是博而不精的涉猎,那样只会庸人自扰。当心无旁骛地对一个领域深入研究,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在熟悉中,万物法度便清晰简单。(2个“熟悉”)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训诫。当百遍的“咀嚼”之后,才会熟悉文中意旨;当百遍的“消化”之后,熟悉才会让其义自现。(2个“熟悉”) 西方哲学家也说过“知道的越多,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熟悉会让人明白很多道理,熟悉才会让人了解万物的法度。(2个“熟悉”) 当司马迁熟悉中华历史,才有了《史记》的不朽;当李时珍熟悉百草千方,才有了《本草纲目》的伟大;当纪晓岚熟悉经史子集,才有了《四库全书》的浩瀚。熟悉造就了华夏的辉煌,缔造了民族的昌盛,成就了伟人的不朽。(4个“熟悉”) 心无旁骛地研究,才有了无人能及的熟悉,才造就了千古流传的功绩。冷僻枯燥的文字没有阻止住他钻研的脚步,孤独凄凉的大漠没有停止住他探访的脚步,冷嘲热讽的眼光没有动摇他追寻的心灵。当对西域一种即将失传的文字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时,人们毫不吝惜地把“国学大师”的称号赠予了季羡林先生。(2个“熟悉”) 如果没有对文字的熟悉,他不会有巨大的成就;如果没有对汗牛充栋的经典的熟悉,他不会有深刻的认知,如果没有对华夏典籍的熟悉,他不会有真知灼见的眼光;如果没有……(3个“熟悉”) 没有那么多如果,熟悉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而他熟悉的秘诀,就在于心无旁骛地钻研。心无异,行才正,思才深。(2个“熟悉”) 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熟悉,一把通向成功的钥匙,一级登上成功的阶梯。(2个“熟悉”)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七天七夜的心无异,才成就了佛祖的大彻大悟。僧璨大师对佛法的熟悉,才有了“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无异,万法一如”的劝世良言。(1个“熟悉”) 熟悉,万法一如。(1个“熟悉”)(正文共24个“熟悉”) 名师评析:当众多考生把熟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场景进行写作时,该文作者却跳出圈子,另辟蹊径,巧妙地把成功和熟悉结合起来,提出了“成功就是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观点,新颖而不失自然。尤值一提的是作者精心选择的这几个素材,它不仅充分反映出作者阅读涉猎甚广的视野,更反映了作者对这几个题材驾轻就熟的飞扬文采,读之,既觉论证有力,亦觉如饮甘露。(59分) 高分启示:立意新颖,素材精妙。(哲学道理:量变引起质变特殊飞跃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感性升华到理性有果必有因能动地认识把握规律等) 历届高考作文体现的哲学原理 作文要在高考中赢得高分,不过好审题关,得到的只能是空中楼阁。审题,永远是佳作产生的基础,舍此,犹如无本之木,决不可能长出奇葩异草。 2004年,湖北省首次自主命题,高考作文仍为材料作文,材料是刘禹锡的寓言:“有一个买镜子的人,发现卖镜子的人将其中的一块镜子擦得特别光亮,但其它的镜子都很昏暗,很是不解,便问卖镜者。卖镜者说:‘买镜子的10人中只有一人喜欢买明亮的镜子,其余的9人都喜欢买昏镜,因为镜子太明亮了容易照出人脸上的瑕疵。请以‘买镜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考题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让我再一次意识到学好哲学对写好高考作文的重要性。??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题多以议论文为主。2001年的材料作文“诚信被抛弃了之后”,2003年的北京卷“转折”;重庆卷“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全国卷作文“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深浅”,2004年江苏卷“水的凝重,山的沉稳”,天津卷“材与非材”,辽宁卷“自豪与平凡”,2007年“一步与一生”,2008年四川卷“坚强”,2009年“熟悉”等等。可以这样说,凡是以议论文为主的题材,无不包含丰富的哲理,现将历届高考作文中包含的哲理剖析如下: 一、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因此,要坚持一

文档评论(0)

新起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