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特殊土地基重点讲义
第七章 特殊土地基
§7.1 软土地基
§7.2 湿陷性黄土地基
§7.3 膨胀土地基
§7.4 红黏土地基
§7.5 山区地基
§7.6 冻土地基
§7.7 盐渍土地基
2
软土
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压缩系数宜大于0.5MPa-1,不排水抗剪强度宜小于30kPa,并且具有灵敏结构性的细粒土。其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等。
7.1 软土地基
3
一、 软土成因类型及分布
分布
滨海环境沉积、海陆过渡环境沉积(三角洲沉积)
河流环境沉积、湖泊环境沉积和和沼泽环境沉积
山地型的软土,软岩风化产物和地表的有机物质经水流搬运,沉积于低洼处,长期饱水软化或间有微生物作用而形成。
4
二、软土的工程特性及其评价
工程特性:
触变性
流变性
高压缩性
低强度
低透水性
不均匀性
评价:
场地和地基稳定性评价
选择适宜的持力层和基础型式
分析对相邻建筑物的不利影响。
5
三、 软土地基的工程措施
利用表层密实的黏性土(“硬壳层”)作为持力层
减小基底附加应力
地基处理
采用换土垫层或桩基础等
采用砂井预压,加速土层排水固结
采用高压喷射、深层搅拌、粉体喷射等处理方法
使用期间,对大面积地面堆载划分范围,避免荷载局部集中、直接压在基础上
6
一、 黄土的特征和分布
定义:
黄土是一种产生于第四纪地质历史时期干旱条件下的沉积物,主要呈黄色或褐黄色(包括原生黄土及次生黄土)。
凡天然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附加下沉,强度也随之降低的,称为湿陷性黄土。
黄土受水浸湿后,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湿陷的称自重湿陷性黄土;不发生湿陷,而需在自重和外荷共同作用下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7. 2 湿陷性黄土地基
7
分布
我国黄土面积64 万km2,其中湿陷性黄土约占3/4。
8
二、影响黄土地基湿陷性的主要因素
黄土的结构特征
黄土的湿陷机理
图7.2 黄土结构示意图
1砂粒;2粗粉粒;3胶结物;4大孔隙
黄土的结构是由集粒和碎屑组成的骨架颗粒相互连接形成的一种粒状架空结构体系,它含有大量的架空孔隙。
9
黄土的物质成分
黄土中胶结物的多寡和成分,以及颗粒的组成和分布,对于黄土的结构特点和湿陷性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
胶结物含量
黄土中的盐类
水的浸湿
黄土受水浸湿时,结合水膜增厚楔入颗粒之间。于是,结合水联结消失,盐类溶于水中,骨架强度随着降低,土体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应力或在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综合作用下,其结构迅速破坏,土粒滑向大孔,粒间孔隙减少。这就是黄土湿陷现象的内在过程。
10
影响因素:
黏粒含量
孔隙比大小
含水量大小
外加压力
二、 影响黄土地基湿陷性的主要因素
11
三、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评价
湿陷性评价的意义和标准
意义:
查明黄土在一定压力下浸水后是否具有湿陷性
判别场地的湿陷类型
判定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
标准:
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GBJ50025-2004 )
12
黄土湿陷性的判别
湿陷系数:单位厚度的土层,由于浸水在规定压力下产生的湿陷量,它表示了土样所代表黄土层的湿陷程度。
湿陷性判别: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按照国内各地经验采用s=0.015作为湿陷性黄土的界限值,s≥0.015定为湿陷性黄土,否则为非湿陷性黄土。
13
初勘阶段,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基础尺寸和埋深等尚未确定,即实际压力大小难以预估。 《黄土规范》规定:自基础底面(初勘时,自地面下1.5m)算起,10m以上的土层应用200kPa;10m以下至非湿陷性土层顶面,应用其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应力(当大于300kPa时,仍应用300kPa);基底压力大于300kPa时,宜用实际压力判别黄土的湿陷性 。
湿陷系数的测定压力
试验时测定湿陷系数的压力p应采用黄土地基的实际压力。
14
双线法
2个试样。一个在天然湿度下分级加荷,另一个在天然湿度下加第一级荷重,下沉稳定后浸水,至湿陷稳定后再分级加荷。
绘制p 曲线上取 =0.015所对应的压力作为湿陷起始压力 。
单线法
5个试样,各试样均分别在天然湿度下分级加荷至不同的规定压力。
绘制 曲线。
的确定方法与双线法相同。
图7.3 双线法压缩试验曲线
1-不浸水试样php曲线;
2-浸水试样ph′p曲线;
3-p 曲线
湿陷起始压力确定
15
湿陷性评价:
湿陷起始压力:
根据现场载荷试验p-s曲线(压力与浸水下沉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