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政治现代化视域下的公民文化探索论文.doc
试析政治现代化视域下的公民文化探索论文
..毕业 论文关键词:政治现代化 公民文化 公民意识
论文摘要:论述了公民文化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指出政治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培育与其相适应的公民文化。作为缺乏公民意识的中国来说,面临着建设中国特色公民文化的重任,其关键点则在于传统臣民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转向。为此,需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体制、公民自身素质等各个层面为之提供条件。
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推进和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而“现代化”的意蕴极为泛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变革。其中推进政治现代化对社会进步的作用不容忽视。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推进政治发展,实现与经济现代化相适应的政治现代化..毕业,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是现代化征途上不可回避,并必须予以充分关注的历史性任务。中外的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在资源的有限性与条件的不平等性状况下,单纯以物质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会导致经济发展缺乏起码的政治基础,不仅没有解决原有的社会问题,反而使某些问题更加突出,如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的对立与冲突、制度结构的社会性腐败、社会不公正等。这种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不仅削弱了整个社会的内聚力,而且破坏了维系社会的政治纽带。据此分析,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发展的产物。
所谓政治现代化,是指传统政治(专制政治或浅表型民主政治)转化为现代政治(高度民主政治)的社会变迁过程,或者说是综合性的政治民主化过程〕。它主要表现为政治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政治运作法制化与制度化,政治参与普遍化与深人化,权威理性化,政治智能高效化,廉政机制健全化。阿尔蒙德曾指出:“一种参与制政治制度的民主形式同时需要一种与之相符合的政治文化”。民主制度是显性的,观念形态的公民文化则是隐性的,因而仅以建构制度性民主来推动政治现代化,缺乏具有主体意识的广大民众参与运作,那么民主制度不过是空中楼阁,政治现代化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时髦的标志。因此,由政治参与取向所构成的公民文化无疑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公民文化的发育和支撑,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和巩固难免遭遇障碍。所以,政治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培育与其相适应的公民文化。
一、中国公民文化建设的反思
公民文化,亦即公民政治文化,由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56年最先提出。认为公民文化是一种地域型、臣属型和参与型政治态度的合理聚合,它强调政治输人的理性参与,因此是一种参与型复合政治文化。有学者就指出,“‘公民文化’是一种平衡的政治取向,比如说,有政治活动,但不至于去摧毁政府的权威;有政治的参与和输人,但却是温和的;有政治纷争,但却是有节制的。公民文化的内涵是守法、宽容、恕道和理性论事的多元文化。概言之,公民文化的特质在于:第一,公民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关注政治系统的输人与输出,尤其是具备输人功能取向;第二,公民具有较强的政治认同感和效能感;第三,公民政治活动的频率较高,但这种活动的主要特征是高理性基础上的高参与。
发达民主国家的历程说明:公民文化是维持和发展民主制度的必要条件。而对于子民、臣民意识很强的中国来说,培育公民意识,实现政治文化的转型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著名学者李慎之先生曾深切感叹“千差距,万差距,缺少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川现代公民和公民意识是伴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才逐步确立的,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是不可能有公民的概念和公民意识的,有的只是臣民、顺民、子民意识,奴隶意识。作为公民文化重要内容的公民意识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从未出现的。中国封建的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封建的专制政治制度与在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是相互适应的,共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与家族统治,根本没有产生公民和公民意识的土壤。公民文化是个“舶来品”,到了近代才引人。
从五四时期的“国民性”改造到现代的公民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意识有了零星的“火花”,中国公民文化建设有一定的进展。但相对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要求来说,中国政治文化的重建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公民依然持有一种“政治冷漠主义”与现实经济生活中“趋利主义”相交织的心态。我国学者曾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总体特征概括为:一是中国公民的政治敏感性,即政治意识较高;二是公民的政治认同低,缺乏认同对象;三是政治知识差,即对政治体系的认识差;四是政治感情淡薄,即公民缺乏对政治体系及其权威的归属感、眷恋感。中国民众在政治心理上所反映出来的这一悖论,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现实政治生活中公民的臣民型文化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当前建设中国公民文化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现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格局下培养公民意识,实现传统臣民文化向公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