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学史(一)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一)、文学自觉的标志 (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 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曹丕《典论·论文》: “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 。 (二)、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汉代末年的察举制度 《世说新语》中品题人物常见的审美概念有:清、神、 朗、率、达、雅、通、简、真、畅、俊、旷、远、高、深、虚、逸、超等 。 有的文学审美范畴来自人物审美,如“风骨”、“骨气”、 “风神”、“清虚”、“清通”、“高远”、“情致”、“才情”等。 (三)、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四)、新的文学思潮 汉代,儒家诗教占统治地位,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为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形成了重意象、 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二、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 文学主题: 1、生死主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2、游仙主题 曹操的《气出唱》、《精列》,曹植的《游仙》、《升天行》、《仙人篇》,张华的《游仙诗》,何劭的《游仙诗》。 3、隐逸主题: 左思和陆机的《招隐诗》、王康琚的《反招隐诗》 潘岳《闲居赋》 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三、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 玄学对文学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思想。 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从玄言诗到山水诗 四、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1、想象世界的丰富 佛教带来了三世 观念,因果、轮回观念,以及三界、五道观念,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的想象世界也扩大了。 2、故事性的加强 3、词汇的扩大 4、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五、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中心,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 正始文学:嵇康和阮籍 两晋文学:“太康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东晋玄言诗 南北朝文学 :刘宋山水诗、齐永明体、梁陈宫体诗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诗人 建安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已经来到。最有意义的变化是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建安风骨: 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出现了“三曹”、“七子”、一蔡等著名作家,他们的创作多反映社会动乱、人民疾苦和个人的理想抱负,形成了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邺下文人集团: 钟嵘《诗品·序》:“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祯、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讬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由“骨气奇高”、“慷慨悲壮”转向“辞采华茂”、“华瞻”、“风流” 同题作大量出现:神女赋、公燕诗、即兴赋诗、雅集 创作目的的改变:呈才、才性 五言诗很多:赠答诗 第一节 曹操 曹丕 一、曹操 建安文学的领袖,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其诗全部是乐府诗,用乐府题目自作诗,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 一、主要内容 (1)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 《蒿里行》被称为“汉末实录”。 关东有义土,兴兵讨群凶…… 势利使人争,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