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论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论文.doc

  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论文 一 引言 儒家思想传统到底能否被视为一种“宗教”?这是二十世纪中外学术界关于儒学的重大 争议性课题之一。二十世纪中国知识界所理解的儒家思想是理性的、人文主义的、缺乏宗教 内涵的思想传统,举例言之,民国8(1919)年2月,胡适(1891—1962)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 (卷上)》,此书的第四篇就以孔子为“实行的政治家”。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 》(台北:远流,1986),61。民国58(1969)年1月.freel and taoism (Neate concern)之思路,认为儒学对现世精神之注重未必一定违反宗教超越性之祈向 。孔子虽然不信传统西方式的上帝,并不表示孔子一定缺乏深刻的宗教情怀。Shu_h sine Liu,“The Religious Import of Confucian Philosophy:Its Traditional Outlook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Philosophy East and attheu Arnold)也说:“宗教就是一种由感情加以升华了的德行”,Bradl ey及Arnold之定义,皆转引自 P.Alston,“Religion,”收入于:Paul Edillan pany the Free Press,1 967),vol. 7, 页140~145。儒者所展现的宗教感,正是上述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 宗教情操。 (二)渊源 儒家思想何以有其宗教性内涵?这个问题固然因为牵涉多方,难有简单的答案,但从文 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也许可以获得一些线索。 首先,从文化史角度观之,从新石器时代以降中国文化可以称为所谓“连续性文明”。 张光直曾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之特征,他指出:中国古代文明所表现出来的财富之集 中,并不是藉生产技术与贸易上的革新这一项公认造就财富的增加与流通方式而达成的。中 国古代文明几乎全然是藉生产劳动力的操纵而建立的。生产量的增加是靠劳动力的增加(由 人口增加和战俘掠取而造成的),靠将更多的劳动力指派于生产活动和靠更有效率的经理技 术而 产生的。换言之,财富之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积蓄主要是靠政治程序而达成的。中国古代的贸 易主要是限于宝货的范围之内,而战略性物资的流通常以战争方式加以实现。由于财富的集 中是靠政治的程序(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而不藉技术与或商业的程序(即人与自然之间 的关系上)造成的,连续性文明的产生不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而能够在连续下来的宇宙观 的框架中实现。张光直,《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九州学到 》第1期(1986年9月),收入:氏著,《中国青铜时代》(第二集)(台北:联经,1990),页13 1~143,尤其是页139-140。在中国的连续性文明中,人对自然或超自然充满了孺慕 情怀。儒学的“宗教性”或许与这种连续性文明有关。本文在此仅就儒家的宗教感 之文化史远源而论,并不涉及传统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所谓“礼肇于俗,而生于祭”的宗教 生活。 其次,从思想史角度来看,儒学的宗教性内涵的另一个渊源可能是中国的联系性思维方 式。我最近在另一篇论文中曾指出:所谓“联系性思维方式”,是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殊性的 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将个人、世界、宇宙的诸多部份之间,建构紧密的的联系性 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所谓“联系性思维方式”基本上认为在宇宙间的部份与部份之间 ,以及部份与全体之间是一种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整个宇宙 各个部门或部份互相渗透、交互影响,并且与为因果。这种“联系性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 的儒家与道家思想传统中固然以深切著明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在中国佛教的缘起观中也相 当明确的表现出联系性思维方式。‘黄俊杰,《传统中国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 ,《本土心理学研究》11(1999年6月)。 在这种联系性思维方式之下,儒家认为不仅“自然”与“人文”、人的“身”与“心” 、“个人”与“社会”等两个范围之间具有联系性,他们更认为自己的生命与宇宙的本体之 间也有联系性关系。《论语·为政》孔子自述心路历程有“五十而知天命”一语,清儒刘宝 楠(楚桢,1791~1855)《论语正义》解释这句话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 。 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 大过’。则知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天知命自任。‘命’者,立 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他日桓EA2E〖FJJ〗之难,夫子言‘天 生德于予’,天之所生, 是为天命矣。惟知天命,故又言‘知我者其天’,明天心与己心得相通也”,刘宝 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1982),卷2,页44~45。刘宝楠的解释最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