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课程改革.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课程改革剖析

《我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刘海清,李艳娜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历史回顾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课程主体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二)1953—1957年 第二次课程改革 这一时期的课改存在的问题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但模仿前苏联的痕迹仍很深;课程变动过于频繁,教材又跟不上需要;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三)1957—1965年 第三次课程改革 这一时期的课改出现了新的动向: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实行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但政治挂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沦为为阶级斗争服务。 (四)1966—1976年 第四次课程改革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进入混乱状态,全国没有了统一的教育方针,没有了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有的只是各地自编的生活式教材,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 特点:革命,无序混乱。 (五)1977—1980年 第五次课程改革 特点:恢复基本学科的应有地位,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六)1981—1985年 第六次课程改革 1981年教育部根据邓小平“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指示精神,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并修订颁发了五年制小学和中学教学计划。 特点:恢复后的整顿与过渡 (七)1986—1996年 第七次课程改革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拉开了第七次课程改革的序幕。 1986年10月,国家教委颁发《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学制,课程结构,课程管理 1988年5月,国家教委在山东泰安召开全国义务教育教材规划会议,正式确立“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改革方向。 1992年8月,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建国后,第一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稿)》规定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又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并第一次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 特点: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确立了“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诸多禁区,如个性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但现实中应试的影响与冲击,课程评价过于侧重结果,轻过程,影响了改革目标的实现。 (八)1996至今 第八次课程改革 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改革构想。 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 这次改革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不是新旧教材的替换,而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的系统改革,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课程资源的要求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乡土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网络资源。 (一)纲要明示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课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