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概要1
*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997年2月19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逝世。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阅读教材52-53页,概括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内容、意义。 (独立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北京。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52页资料卡片,意在说明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⒈时间:1978年12月 ⒉内容:⑴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 ⑵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 ⑶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 ____________;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____________。 ⒊意义: ⑴伟大转折。两大转折:①政治路线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体制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⑵开辟道路,揭开序幕。三个标志:①标志着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理由: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 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国企;由局部到全国;核心是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趋势是不断深化。 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是?必要性是? 2.阅读教材53页说说农村改革的过程、内容、意义。 (独立完成)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要性: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首先从哪里起步?必要性是什么? 农村, 改革原因: 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没有经营自主权; ② 农民生活水平低; 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 (1)过程: 开端:78.12安徽凤阳小岗村 实行包产到户 ,后陆续出现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80年四川广汉率先取消 农村公社 78安徽、四川 80全国 推广:80.9中央推广,到83.1 9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同时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2)农村改革内容: ①改变公社体制,实行—————————(主体)。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 (3)农村改革意义:(1)极大地调动了—————————,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 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 农民责权利紧密结合,冲破了公社体制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分配平均主义的弊端。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理解农村改革内容: (1)经济体制上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管理体制上,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