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一轮).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2012·全国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012·全国大纲卷·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2012·全国大纲卷·14)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重 视 农 业 抑制商业 一、重农抑商 1、始于商鞅变法 “军无粮食则亡,无辎重则亡,无委积则亡。”(《孙子·军争篇》) 春秋战国战争频繁,粮食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保证。 “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商君书·徕民》) 重农政策吸引三晋农民,既可减损敌国实力,又可促进本国粮食生产。 “末事(商业活动)不禁,…… 而游食者众,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商君书》) 通过强制性的抑商将非农业生产人口,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国家直接控制的农业人口,保证生产和兵源。 2、目的 (1)政治: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兵役供给,巩固统治 (2)经济:加强工商业管控,获得丰厚经济利益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汉】晁错 《论贵粟疏》) 商人经济实力强,大商人可以财力与朝廷抗衡。 商业可以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诱使农耕者弃农经商;商人侵夺农民财产和土地,迫使农民放弃本业,流亡他乡。 唐玄宗对富商王元宝说:“朕天下之贵,元宝天下之富。”(《太平广记》) 商业的产生是生产力进步、社会分工下的必然;农业生产附加值太低,商业利润丰厚,经商相比农业更容易发家致富;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们主观追求更多物质财富的天然欲望来说,政府是难以“抑商”的。 抑制中小商人的“贱商令”,各朝代一脉相承,反复颁行。汉朝,禁止商人穿丝绸、乘车骑马,也不许其子孙为官。直到明初,政府还在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商贾之家只许穿绢、布;农户一人经商,全家不许穿绸纱;还规定禁止商贩、仆役、娼优、下贱穿用貂裘;商贾及技艺之人,家用不许用银制器皿等。(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3、影响 (1)有助于农业发展 (2)政府获得经济利益 (3)抑制经济活力,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阻碍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 “在崇高无比的皇帝之前,士农工商富贵贫贱都一律平等,都一样没有保障。富贵的,皇帝可以使他贫贱,贫贱的,皇帝可以使他富贵;兆民的生命财产都在皇帝一人的掌握。”(雷海宗《中国通史选读》) 二、“海禁”政策 1、概念 禁止国人、限制外人 2、背景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2012海南高考材料,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据材料分析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原因(4分) 政治:明初敌对力量借海对抗;倭寇侵扰,并与敌对者勾结。 经济:统治者对海外诸国及贸易的轻视;自然经济的保守与封闭。 “郑成功驻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抢掠本省的富裕城市,将其袭击推进至浙江南部、广东东北部,但他同时与日本、琉球、越南、暹罗、菲律宾通商贸易,同出没于东亚海上的欧洲人进行接触,并且拥护南明、反对清朝,力求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3、明清的朝贡体系 “朝贡贸易的具体内容是,各国派使以官方名义向明廷贡献方物,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