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轮复习散文阅读剖析
答案:CE 依据题干,明确探究方向(主旨、语言、形象、技巧) ↓ 对文本作整体深入的理解 ↓ 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并展开联想在文本中读出自我 ↓ 用“观点+评议+总结”模板总结答案 命题类型 典型题目要求 理解类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意 [2013·浙江高考T11] 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 [2013·大纲卷T14]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命题类型 典型题目要求 概括类 概括思路 [2013·安徽高考T13] 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概括文意 概括情感 概括主旨 [2013·江苏高考T12] 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2013·广东高考T18] “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3·江西高考T16] 请概括本文的主题。 命题类型 典型题目要求 鉴赏类 赏析技巧 [2013·大纲卷T15] 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 赏析句段作用 赏析形象 品味语言特色及效果 [2013·福建高考T14] “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3·四川高考T16] 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3·江西高考T19] 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命题类型 典型题目要求 探究类 探究丰富意蕴 个性化解读 [2013·福建高考T15] 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 [2013·四川高考T18] 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 命题规律初探 [考题感悟] 流程一:读原文,切分层次,知大意 ↓ 流程二:审题干,明要求,知答题方向(主题概括、原因概括、情感概括) ↓ 流程三:找区域,作对应,析要点(相同意思的段落或语句合并为一个要点,即“合并同类项”) ↓ 流程四:摘取关键词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分条作答 1.选文注重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采用多项选择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形式考查。一般在“理解类”“概括类”“鉴赏类”“探究类”等4类热点题型中设题。
经过一轮复习,大部分同学对散文的题型虽有所掌握,但对“理解类之理解词语、语句含意” “概括类之思路概括、文意概括” “鉴赏类之鉴赏形象作用、鉴赏技巧” “探究类之个性化解读”等4大热点题型的诸多题点还不能完全把握,因此, 本讲我们将重点突破这些题点。
[例一] (2013·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林肯中心的鼓声
木 心
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的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
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意癫狂,石破天惊,戛然而止。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
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