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 - unesco.pdf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 - unesco

传统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 冯 天 瑜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诸如“和谐中道”、“天人合一”、“五伦共济”等, 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方向性启迪,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交互关系上指示着 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关键词:生态智慧 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社会包容、环境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进入21 世纪以 来,由于文化的引领性功能的日益昭显,文化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第四大支柱。 而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生态智慧,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交互关 系上发挥可持续发展之道,对今极富启示意义。 一 “与天地合其德” 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力度成倍张大,能源危机 的来临已经在用50 或80 年作预测时段,而环境问题则日益全球化。延及今日, 任何国度与民族都无法避开全球变暖、空气及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威胁。事实 上,如果臭氧层继续变薄、大气空洞持续扩大,全人类将会遭受紫外线的杀伤性 照射,无人能逃遁天地间。 追根究底,造成全球性生态问题的症结,便在于文明发展的无节制性:亦即 人与自然关系的愈趋紧张。由此,要实现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须达成人与自然之 间的和谐互动。而中国传统智慧中的“和谐中道”、“天人合一”等观念为构建新 型的人与自然互动关系提供了富有教益的启示。 中国先哲将“和谐中道”认定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便是“与天地合其德, 1 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的“大人”境界。这是一种 尊重、顺应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的卓越理念。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国语》有“里革断罟匡君”的故事:春秋时鲁宣公在泗 水张网捕鱼,其臣里革把“罟”(渔网)割断,扔在水里。并对宣公说:春夏是 鸟兽鱼孵卵怀孕之际,不应捕杀;是树木发芽生长之际,不宜砍伐;只有动植物 得到繁衍,人类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 孟子在论证“仁政”、“王道”时,也有类似的“观物比德”之喻:“数罟不 1 王弼:《周易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第7 页。 2 韦昭:《国语》第2 册 (四部丛刊初编第252 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26-28 页。 1 3 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他认为渔猎、 砍伐都应该遵守相应的时节和度数,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 可胜用”的可持续发展局面。《逸周书》中则记载了封山育林的思想:“禹之禁, 4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 此正与孟子的思想一脉相通。荀子更从哲理高度论述 尊重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 5 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他认为人的功能是与天地配合,如果人放 弃与天地配合的本分,却去与天地争职责,如此便是迷惑!《管子》也有类似见 6 解,认为人不能“上逆天道,下绝地理”,否则“天不予时,地不生财。” 老庄 作为道家思想的鼻祖亦认为:人的所作所为应该顺应天地之常、随顺万物之性以 达于齐物逍遥的生命境界。由此可见,先秦哲人认为“和谐中道”的表现即为: 上遵天道、下循地理以随顺万物之性。 如果说此上先秦哲人对“和谐中道”的论述多半只是论证伦理、政治问题的 借喻,那么中国古代的农学家、水利学家等则对该问题进行了正面探讨与实践。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 7 而无获。” 他认为:农业生产应该顺应天时、考量地利,如此则能用力少而成 功多;相反,如果恣纵性情、违反天地之道则会劳而无获。贾思勰在总结中国传 统农业经验时,对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进行了概括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