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创造时间-沉降量曲线的设想和措施.doc

人为创造时间-沉降量曲线的设想和措施.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为创造时间-沉降量曲线的设想和措施

人为创造时间-沉降量曲线的设想和措施 太原理工大学 薛江炜 马克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韩晓娟 以沉降量为控制指标的地基处理理论虽然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场地地质条件的复杂、勘察的局限、地基土质本身的不均匀、施工质量的离散性、施工和使用阶段增加荷载的偶然性等等不确定因素,难以得到理论计算所需要的准确参数,于是,理论上计算的精确就没有相对粗糙的宏观上的概念设计和经验的把握更可靠、可信。 如果能够人为地采取一些措施,将桩土这一共同受力体的某些环节削弱或增强,使实际情况向设计人员所预定的方向发展,从而为以沉降量为控制指标的地基处理方法创造出符合理论计算的实现条件。利用预留沉降、位移调节装置以及 “桩伴侣”技术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1 带有褥垫层的刚性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局限性的启发 图1 不同厚度褥垫层P-S曲线示意图 根据地基处理规范,静载试验褥垫厚度应取150mm。研究表明,褥垫厚度与桩、土荷载分担密切相关,褥垫越厚,土承担的荷载越多,桩承担的荷载越少,反之亦然。当褥垫太薄,会导致桩顶应力集中,桩间土承载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应该由桩间土承担的荷载转移至桩上,容易发生桩头压碎或桩过早首先达到单桩极限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偏低。 阎明礼[1]曾介绍过这样一个案例:某工程为使复合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得以通过,静载试验时人为选用很小的褥垫厚度,目的是减少给定压力下复合地基P—S曲线的变形。这样做首先是不规范,同时也不一定获得较高的承载力。如图1所示。 曲线a为褥垫厚度150mm时试验结果,曲线b为褥垫厚度20mm试验结果。对正常设计的复合地基(桩体强度等级和单桩承载力不是过分保守),S/B=0.01对应的荷载在曲线a和曲线b分别为Pa和Pb, 显然Pb大于Pa。但由于曲线b褥垫太薄,桩间土承载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和曲线a相比,由于桩过早达到单桩极限承载力,则有曲线b对应的承载力由极限荷载的一半Pc(Pc=)来控制 。 除了褥垫层厚度以外,载荷板宽度、边载、约束条件等等,都会使静载荷试验所反映出的刚性桩复合地基的P-S曲线和按照S/B确定的承载力发生较大的离散性。郑刚[2]还指出的,试图以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结果(不设褥垫层,或比实际工程薄得多的褥垫层)反映实际基础下设置较厚的褥垫层、且为群桩复合地基工作状态的桩土分担荷载情况,无论如何是难以解释的。而且粘性土中观测结果也表明,实际基础(承台)下桩、土分担荷载长期是处于一种动态调整变化过程。 在复合地基设计阶段,地基规范规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或采用增强体的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地基处理规范规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下式估算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spk=mRa/Ap+β(1-m)fsk (1) 式中:fspk—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m — 面积置换率; Ra —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Ap — 桩的截面积(m2); β —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0.75~0.95,天然地基承载力较高时取大值; fsk — 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从承载力极限状态来说,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由桩和土构成,忽略其相互作用及打桩挤土效应对桩土承载力的影响,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fsp,u应满足下式: fsp,u≤nRu +(A-Ap)fu (2) 式中 n——桩数; Ru——单桩极限承载力; A、Ap——基础底面积、桩总截面积; fu——天然地基极限承载力。 (2)式即为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至多等于桩、土极限承载力总和。如果取安全系数 2, 在(2)式两端除以2,则可得到(1)式(此时β取 1)。 由此可以认为[2],按(1)式确定的复合地基承载力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角度来说似乎更为明确,即(1)式适用于反映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工作荷载下“桩土分担荷载”、“变形不协调”、“实际建筑物基础下桩土的工作状态”与极限状态下桩、土承载力的发挥情况,即与总极限承载力没有必然联系。 静载荷试验是目前规范规定的可信度最高的设计依据。基于上述理解,笔者认为,尽管其P-S曲线所反映沉降的过程并不准确,但反映的结果即极限承载力是可信的。 也就是说,尽管由于褥垫层厚度、加载历程等因素造成了初始阶段桩土分担荷载比例、沉降差异不同,但如果继续加载下去,桩与土都会达到承载能力的极限,静载荷试验所得到的P-S曲线会逐渐逼近或趋同。 由此也得到一种启发: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