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
生物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摘 要】为了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必须要大批的创造型人才,这就需要大力推行创新教育,生物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素质教育着眼于未来社会的需求,是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方向。著名的物理学家扬振宁教授,曾多次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虽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比美国学生缺乏创造力、动手能力。”这种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反映了我们现行教学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弊端,改革现行教学中的这种弊病,大力推行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必须确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授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所必需具备的能力提高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一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利用有关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人类一旦失去想象力,创造力便随之枯竭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这一点,经常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灵活点拨、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如学习《腔肠动物门》中的一种小动物珊瑚虫后,我就引导学生想象:“珊瑚虫多了会怎么样?”学生按照课本上回答:“形成珊瑚。”也有的加深一点“形成珊瑚礁。”“再大呢?”“形成珊瑚岛。”“然后呢?”“风化形成肥沃的土壤”…… 所以,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至关重要
2.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是创新品质的重要方面。通过鼓励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在学习《线形动物门》之后,有同学提出问题:“老师,蛔虫不会被人体的消化液浸蚀,是因为体表有角质层。猪肉绦虫也生活在人的小肠内,它为什么没有被人消化?也有角质层吗?”我说:“猪肉绦虫的体表是表皮层。”“表皮层就是角质层吗?”我说:“表皮层不是角质层。”“那猪肉绦虫为什么没有被人的消化液浸蚀?”我被“将军”了,于是我们一起查阅资料。我们查到“猪肉绦虫的表皮层具有较强的抵抗宿主消化酶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皮层细胞的分泌物能促使宿主消化道内增加淀粉酶的活性,抑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作用。这样虫体虽然浸没在宿主消化道的食糜中,仍然保持完整的体表,不致被宿主消化酶消化掉,并藉体表的渗透作用来吸收宿主小肠内已消化的营养物质。”后来我在班上表扬了这位同学的这种探索精神。全班同学倍受鼓舞,求知的气氛更浓了。当然,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对此我们绝然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多赞扬,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
3.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机会。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课上,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有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调查表明,100%的学生喜欢自己独立完成实验,通过他们亲自触摸、观察、实验,使感、观协同作用,手脑并用,思维活动程度大大增强。如在学习环节动物门时,课本上“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主要靠环带。”学生在挖掘蚯蚓时发现有的蚯蚓没有环带,我告诉他们只有性成熟的蚯蚓才有环带。同学就问该如何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呢?我说自己观察之后再说。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前端较活跃,后端较被动,前端的前叶颜色较浅,和后端的肛门有明显的不同。” 很多资料上写到“蚯蚓在玻璃板上根本不能运动,因为刚毛不能插入玻璃中而失去辅助作用。”但在实验中同学们发现蚯蚓在玻璃板上能运动,只是速度慢了许多。我就说:“要相信我们自己的观察,而不要光去相信资料。这说明蚯蚓身体和玻璃板之间存在一定的磨擦力,我们跑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