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防雷设计方法探讨.doc.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物防雷设计方法探讨.doc

建筑物防雷设计方法探讨摘 要: 介绍在进行建筑物防雷设计时, 如何考虑从接闪、分流、屏蔽、均压、接地和布线这六方面来满足防雷技术要求, 使新建建筑物防雷措施在设计阶段就能得到完善。关键词: 建筑物; 防雷; 设计  保护建筑物及建筑物内部的人员、设备不受雷电损害的根本办法是使建筑物具有一套完善的防雷设施, 而一套完善的防雷设施必须包含接闪、分流、屏蔽、均压、接地和布线这六项技术要素。在大量的防雷设计图纸审核工作中发现, 许多设计部门在考虑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时, 有的不按规范设计、 有的设计不完善, 只注重外部L S 设计而忽略内部L S 的雷电电磁脉冲 (L EM ) 设计, 使得防雷在设计阶段就存在缺陷, 给建筑物留下先天性的雷击隐患。  国际电工委员会 ( IEC) 在102421: 1990 第一部分的通则中指出: 应在新建建筑物的设计阶段就仔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设置位置。因此结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2000 年版) 的有关条款, 就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 提出以下几个应注意的方面。1 接闪器选择和布置  接闪器应由下列的一种或多种组成: (1) 独立避雷针; (2) 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 (3) 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 (网) 的防雷措施,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应采取滚球法来计算确定。对于第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直接装设避雷带 (网) 即可达到防直击雷要求。表 1 建筑物易受雷击部位示意图  注: ——为易受雷击部位; - - - 为不易受雷击部位; o 为雷击概率较大部位  根据雷击建筑物部位的规律, 应在表1 中所列的建筑物易受雷击部位, 装设避雷带 (网)、在雷击率最高部位装设避雷带的基础上增加安装避雷短针。如高层建筑物除在其顶部及边缘装设明装避雷带 (网) , 同时在90° 几何转弯角处设避雷短针, 能使建筑物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避雷短针宜高015 米,材料用≥5 12mm 的镀锌圆钢。 我省每年都发生多起雷击高楼屋角, 致使屋角大块水泥土块 (或硫璃瓦片) 爆裂的事故发生, 掉落时幸未伤及行人和停放的汽车。这多是由于安装的避雷带过低, 对屋角保护不够造成的。在我省靠海地区, 由于钢筋较易锈蚀, 设计的避雷带 (网) 应该采用5 10mm 以上的镀锌圆钢。  在设计中还应注意避雷网的重要性, 建筑物防雷设施中的避雷网格是指在建筑物的天面, 用导体联结成一个网状的雷电保护装置。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规定,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网格不大于5m×5m 或 6m×4m;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网格不大于10m×10m 或12m×8m;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网格不大于20m×20m 或 24m×16m。当该建筑物内具有较多的弱电子设备时, 为了达到最大的电磁屏蔽目的, 建筑物天面上的避雷网格应按小于 5m×5m布设, 当然天面上安装的避雷网格越小越好。  此外, 屋面上所有的金属管道和金属构件都应与避雷雷带做焊接, 对突出屋面而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放散管、风管、烟囱等要装设接闪器保护, 这一点在设计和施工中常常被忽视。  现在市场上出现的新型避雷针和消雷器, 这些类型的接闪器, 只要其材质和尺寸符合 IEC 1024 或G标准, 不管其几何形状如何, 或是能否产生提前放电 (ESE) 型均属于接闪器范畴, 从技术角度看尚可应用。至于能否在产生迎面先导上具有不同的效率, 国际上尚在研究和实验, 并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目前其保护范围应按G规定的滚球法和相应的滚球半径确定[1 ]。2 引下线的布置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引下线间距为不大于 12、18、25m。 雷电流通过引下线入地, 当引下线数量较多且间距较小时, 雷电流在局部区域分布也较均匀, 引下线上电压降减小, 反击危险也相应减小。从法拉第笼的观点看, 网格尺寸和引下线间距越小, 对雷电感应的屏蔽越好, 局部区域电位分布较均匀。当该建筑物内具有较多的弱电子设备时 (智能大厦) ,按照建筑物的柱距 (一般均为6m ) , 沿建筑物的外围, 每隔 6m 处设置引下线, 每层圈梁钢筋 (均压环) 与所有引下线焊接, 这样一来, 建筑物天面上的避雷网格、引下线、基础接地体三者就可形成一个效果良好的法拉第笼。此外, 引下线与各楼层的等电位联结母线相连, 可减少室内金属物体间的电位差, 避免发生反击。  对于一般的非框架结构的民用住宅来说, 建议在建筑物四角及外围适当位置的柱处, 利用柱内钢筋安装暗装的引下线, 一是美观、二是经济、三是耐用。用做防雷引下线柱筋要求每层至少有一个箍筋与柱所有钢筋相焊接 (点焊) ,

文档评论(0)

jiaoyuguanlij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