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研究1-中国考古.PDF

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研究1-中国考古.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研究1-中国考古

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研究1 1 2 3 孙永刚 赵志军 吉 平 (赤峰学院 内蒙古赤峰市 024000)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市 100710)2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10)3 摘要:哈民忙哈遗址是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保存完整、出土遗物丰富、文化内涵鲜明 的史前聚落址。2010-2013 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工作队 对该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在植物浮选过程中获得了相当丰富的植物遗存,为了解该遗址生业方式提供了重 要的资料。在哈民忙哈遗址中获得的炭化植物遗骸中,包括可能种植的粟、黍和大麻等旱作农作物,用于 采集的藜、大籽蒿以及蕤核等可食用的野生植物遗存。通过对植物遗存以及出土鱼类、动物骨骼进行综合 分析,哈民忙哈先民的经济结构中,以黍为代表的农作物占据主导,采集和渔猎是当时人类生存资源的重 要补充。 关键词:哈民忙哈;浮选法;植物遗存; 一、遗址背景 哈民忙哈(蒙语意为沙坨子)遗址位于内蒙古科左中旗舍伯吐镇东南约20 公里处,南 距通辽市50 公里。介于西辽河及其支流新开河之间,地处西辽河平原东部,科尔沁沙地的 腹地。遗址坐落于一片沙岗地的南坡上,地势相对较高。遗址西北部被一条古河道环绕,东 南部地势平坦,间有沙坨、草甸和湖沼散布。近年来,由于过度垦植、放牧和持续干旱,地 表水已完全干涸,土质沙化严重。 2010-2013 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工作 队对该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哈民忙哈遗址是一处文化性质较为单纯的史前聚落。整个遗址掩 埋在0.7-1.4 米厚的风积沙层之下,地表南北略低,中间略高,表面起伏不大。遗迹以房址 孙永刚,男,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考古、中国古代技术史研究;赵志军,男,中 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考古学;吉平,男,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 员,研究方向为内蒙古地区考古学。 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技术与生业课题”(批准号: 2013BAK08B03)与“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2013-2015)之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区域聚 落与居民研究”(课题编号2013BAK08B05),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项目“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国家社科基金2014 年度项目“辽西地区史前时期植物考古研究”(批准号:14BKG003),国家社科基金重 大项目“哈民忙哈——科尔沁沙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与综合研究”(批准号:12&ZD191)等项目资助。 和灰坑为主,少见墓葬。2010 年,在遗址中心区选择A、B两个发掘地点,共揭露面积1300 平方米,清理房址14 座、灰坑28 座、墓葬3 座,出土陶、石、骨、角、蚌器等各类遗物近 350 余件1。2011 年,发掘面积总计2850 余平方米,共清理房址29 座、灰坑10 座、墓葬3 座、环壕1 条,出土陶器、石器、骨角蚌器、玉器等1000 余件2 。2012 年,进行第三次抢 救发掘,共揭露面积1700平方米。清理房址11 座、墓葬6 座、灰坑18 座、环壕2 条,出 3 4 土500 余件珍贵遗物 。2013 年,发掘面积为1350平方米,清理房址14 座,墓葬1 座 。 从聚落布局来看,哈民忙哈聚落遗址中的房址均沿东北—西南排列,自西北向东南方向 成排分布,部分房址在排列中的位置略有参差,但布列基本整齐,这是西辽河上游地区史前 时期聚落分布的主要特点。房址皆为凸字形半地穴式,居室呈圆角方形,有长方形门道和室 内灶,灶多位于居室中部偏南,正对门道,平面呈圆形,斜壁,平底或者圜底。部分房址发 现有柱洞,房内堆积多为二层,居住面上普遍散布较多遗物。2010 年度发掘过程中,发现 部分房址(F32-34、F36-38、F41)因被火烧,较好地保存了房屋木质构件的坍塌遗痕。其 中最大的一座(F32)保存得相当完整,经逐层清理出的房内堆积中纵横叠压的炭灰条痕迹, 基本反映出屋顶的建筑构架。现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