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沧桑话戏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岁月沧桑话戏台.doc

岁月沧桑话戏台   戏台,也叫戏楼,我国历史文献和碑刻上也称之为乐楼、舞楼、歌台和舞亭,是专门用于戏曲、歌舞等表演的舞台。这里所讲的戏台,系指清末民初前修建的有顶盖的古戏台。中华大地上的古戏台年代久远,历经沧桑,是见证我国戏曲艺术发展、形成和繁盛的重要实物,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形象的缩影。      一      我对古戏台的印象,最早缘于鲁迅先生的《社戏》。在《社戏》里,鲁迅先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了他十一二岁时,与小伙伴们夜里划着乌逢船到赵庄看戏的情景。其中关于戏台他是这样描述的: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鲁迅先生看社戏的时间是1892年,到他发表《社戏》时已整整过去了30年。这么长时间对赵庄的戏台仍记得如此清晰,可见这戏台对鲁迅先生的童年有着不同一般的魅力。鲁迅先生对江南水乡戏台绘声绘色的描述曾深深地打动了我。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古戏台被当做“四旧”和无用的建筑,遭到了严重的毁坏。据统计,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尚有古戏台近10万座,如今则只有10000余座了。   我国的古戏台和戏曲,其悠久的历史,深远的影响,神奇的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特别是这些古戏台,可谓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是见证我国戏曲产生、发展、辉煌的宝贵实物,也是中国宋、元、明、清时期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遗存。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古戏台和戏曲,它所凝聚和折射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正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柢。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有责任开发、利用好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令人高兴的是,这些现存于我国广袤大地上的自宋(金)、元、明、清各个朝代修建的10000余座古戏台(包括戏台上的匾联和雕刻),近几年来随着国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地方戏曲艺术、民俗文化研究、古村镇旅游活动的持续升温,古戏台正以一种特殊的“角色”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更为可喜的是,对古戏台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也逐步引起了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艺术研究机构的重视。如2006年浙江省将宁海县“古戏台群”(10座),成功地申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以“戏台”名份成为国家级的文保单位;山西省克服资金、技术力量不足等困难,修复了全省现存的大部分古戏台,尤其是重点修复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濒临坍塌的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金代(1183年)戏台以及9座元代戏台,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北京市将湖广会馆、天津市将广东会馆、苏州市将全晋会馆、河南省将郑州城隍庙(这些会馆和庙宇里均建有戏台,下同)辟为戏曲博物馆;浙江宁波市将安澜会馆两座古戏台整体迁入庆安会馆保护并辟为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四川自贡市将西秦会馆辟为盐业历史博物馆;河南洛阳市将潞泽会馆、山东青岛市将天后宫分别辟为民俗博物馆;上海市将商船会馆古戏台整体迁入豫园,重庆将包括古戏台在内的湖广会馆整体修复供游人参观、研究。还有一些古戏台遗存较多的乡(镇)、县(市),由于经济欠发达,人力不足,它们拟整体迁移、集中保护、综合利用。      二      我国古戏台保存得最为完好的,是北京紫禁城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畅音阁”大戏楼共三层,通高20.7l米,始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竣工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是我国现存的一座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皇宫戏楼。长期在故宫工作的著名文物专家朱家滔先生说:“三层大戏台专为演出承应大戏,所谓法宫雅奏、九九大庆、万寿节令前后演奏的神佛颂祝戏文时用。”作为戏楼名称,“畅音阁”台匾被悬挂在最高的三层“福台”檐下,异常醒目。“畅音”二字,出自南齐?王融《曲水诗序》:“徐銮警节,鸣钟畅音。”用“畅音”作戏台名,寓意深远,典雅气派。二层“禄台”所挂的匾额为“导和怡泰”,意为引导和气怡悦泰然。一层“寿台”的匾额是“壶天宣豫”。壶天,乃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蓬莱三神山,即方壶、蓬壶和瀛壶,此处引伸为仙境;宣,周遍的意思;豫,欢喜、快乐也。壶天宣豫,意指戏台犹如仙境,处处充满欢乐。此匾也寓意天子为天下传播快乐、带来吉祥。在一层戏台上悬挂着一副“抱柱联”:   动静叶清音,智水仁山随所会;   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   此戏楼匾联作者和书写者,均为乾隆皇帝。   诗言志,匾联亦然。当此戏楼落成时,可以想象,乾隆帝在为其题匾书联时,是何等的踌躇满志,何等的刚愎自负。品读“畅音阁”、“导和怡泰”和“壶天宣豫”匾额,还发现这样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皇帝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