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峄山:邹鲁秀灵 岱南奇观.doc
峄山:邹鲁秀灵 岱南奇观
峄山位于山东邹城市区南10公里处,海拔582米,约形成于25亿年前,北依泰山,东接蒙山,西南望微山湖。
峄山,古称“东山”“ 绎山”,素有“邹鲁秀灵”“岱南奇观 ”之美誉。《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里的“东山”,即指峄山。
峄山位于山东邹城市区南10公里处,海拔582米,约形成于25亿年前,北依泰山,东接蒙山,西南望微山湖。峄山以其小巧之体、玲珑之态,集泰山之雄、黄山之秀、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之美,吸引了历代帝王将相、文豪名擘慕名造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作、碑碣石刻。
学习、修身、养性之圣地
峄山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峄山已形成了以儒、释、道文化并存的格局,是学习、修身、养性之圣地。
孔子曾三次登峄问礼于老聃,并在此讲学,而后登临峄山冠子峰壁立万仞的小鲁台上,俯视旷野,浩渺无际,北眺曲阜,如丸如螺,襟怀大开。另一位出生在邹城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是为感慨系之。至今,峄山镌刻的“孔子登临处”“孔子小鲁处”,字迹清晰、历历入目,并留有小鲁台等遗迹供后人瞻仰。而孔子“德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以及亚圣孟子的“ 仁政”“民本”思想影响至今。
峄山作为孔孟之乡,教育文化影响深远,从在峄山兴盛的书院可见一斑,最为著名的当属峄阳书院、孤桐书院、春秋书院、子思书院。峄阳书院为乾隆十一年邹县县令方鸣球为“兴一代文明之治”“振兴文教”而始建,有诗赞云:“古峄阳因孤桐芳,春秋万世著华章;孤桐敬献大王禹,祖龙何由不铭榜。”目前,峄阳书院已经在原址复建。孤桐书院为古代官办学堂,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其因“峄阳孤桐”而得名。春秋书院亦名大通岩,为一巨大岩石,石下有孔子洞,为“孔子教授生徒之所,即春秋书院旧址”(《邹县旧志》)。洞内立有至圣先师碑、至圣图像碑、至圣先师神位碑、颜曾思孟四神位碑等碑刻。子思书院据传为孔子的孙子孔?常ㄗ铀迹┖胙锶逖д嬉庵?所,据元代峄山图所标,山下曾建有子思祠。四大书院培养了多少才华横溢之才不得而知,但足以证明教育在这里的繁盛。
此外,峄山是孟母断机教子故事发生地,也是孟子的启蒙之处,至今仍留有“断机石”供人瞻仰;峄山还遗留梁祝读书洞,传说是梁山伯和祝英台读书的地方。
此外,峄山又是历代宗教界人士修炼的理想场所,山上有历代的庵观庙宇288处,至20世纪80年代为开发峄山风景名胜区,许多损毁庵观庙宇相继修复,香火渐兴。
峄山宗教以道教为主。据传,早期道教人物彭祖曾在峄山断虹崖前的玄黄洞修炼,南北朝时期便开始有道教在峄山活动,唐代更有许多道士来到峄山,他们称峄山为“妙光洞天”。峄山佛教活动与道教活动几乎同时在南北朝时期出现,属神秀所传的禅宗北宗,僧人称峄山为“绎诗之庵”。
碑碣石刻琳琅满目
峄山以其瑰奇的景色,玲珑的孔洞,嶙峋的怪石,清幽的泉水,神秘的环境,吸引了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文墨宝和具有考古研究价值的碑碣石刻。
《书经?禹贡》有“峄阳孤桐”的记载,峄阳孤桐以制作琴瑟而闻名,曾经作为贡品进贡大禹。“峄阳孤桐”后来成为“千古奇绝”;《诗经?鲁颂》有“保有凫绎”的诗句。据传,春秋初期,大军事家鬼谷子曾带其弟子孙膑、庞涓登临峄山研究习演兵法。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山川之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五次东巡,登临的第一座山就是峄山,并在峄山立下了第一块记功碑。该碑由当时丞相李斯撰文书写,碑文每句4字,共36句144字。秦峄山碑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但是原秦峄山碑毁于北魏,现存的秦峄山碑为元代仿刻。
此后历代帝王如刘邦、曹操、李世民、赵匡胤、忽必烈、朱元璋、爱新觉罗?弘历等都曾登临揽胜,驻跸峄山,更有数不胜数的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司马迁为撰写不朽巨著《史记》专门登峄山寻古,采集史料。“诗仙”李白登峄揽胜,诗兴大发:“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诗圣”杜甫登兖州城楼,远眺云雾缭绕的峄山五华峰,吟咏着“孤嶂秦碑在……”择路而来的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陆游等都曾登临峄山,留下众多佳诗墨宝和碑碣石刻。
峄山还存有当今世界最大的汉字石刻―“鳌”字石刻,由杨萱庭先生于1989年登临峄山所题。“鳌”字纵15米,横8米;右上角刻“民族魂”印章,纵2.5米,横1.4米。此字由30多名能工巧匠花费120余天雕刻而成,凿下石渣达25立方米。此外峄山著名的碑刻石刻还有元峄山碑、明峄山碑、二十四景碑、五华峰刻等。
1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