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诗词“扮”标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巧用诗词“扮”标题.doc

巧用诗词“扮”标题   《诗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眼睛”若是水灵灵、炯炯有神,会使人赏心悦目,产生急于一观的愿望;“眼睛”若是直勾勾、呆巴巴或者“翻白眼”,则会使人兴味索然,望而生厌。其实,好的新闻标题就像名姝的笑靥、动人的眼睛,因为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窗口,是新闻的眼睛和灵魂,别具一格、形式新颖的标题不仅能激起受众浓厚的阅读兴趣,也使读者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获得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一位外国资深的新闻工作者说过这样的话:“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可见标题制作的重要性。制作标题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制作新闻标题应注重从表达新闻内容的需要出发,从新闻语言的内在规律出发,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出发,使标题成为新闻传神的眼睛和表达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①而卷帙浩繁的古典诗词名句,为我们制作新闻标题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藏。古典诗词追求精练、婉曲和含蓄,善于通过多种修辞创设意境,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好的新闻标题不仅能达意,还能够传情与审美,运用古典诗词制作标题是一种常见手法,因此,运用得当能获得脱俗的效果。      古典诗词名句结构词句的变换重组赋予新闻标题以独创美      古典诗词作为万朵奇葩用于新闻标题,已源远流长。在新闻标题中化用古典诗词,或结构变换,或词句重组,实际就是“移花接木”的方法,化用古诗词与新闻标题的特点性质,然后再把它们自然地合为一体,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更是更新。首先来看古典诗词的“移花接木”赋予新闻标题的独创美。一般采用集句组合的方式,也就是在两首不同的古典诗词中各选一句,组合成为新闻标题。如《光明日报》1984年3月28日的消息:“‘乡人具鸡黍,邀客到田家’(主)华西农村旅游中心接待外国游客(副)”这条标语介绍了一个向外国人开放的农村旅游中心,处处体现了中国农村的特点。用“米酒”说明招待客人的是中国农村的风味食品,用“田家”说明客房是中国普通的农舍,标题于平淡中蕴涵着深厚的情味。唐代诗人孟浩然有一次到一位乡间的老朋友家做客,写了一首诗《过故人庄》,其中一句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条标题把原诗前句左右弃去,嫁接“新枝”,既保持了原诗的韵味,还赋予了新的意义。或者使用词语连句的方法,把诗词同一般词语连成句子组成标题。例如:“长虹‘彩管资源战略’震惊国内彩电业(主题),彩电业‘山雨欲来风满楼’(副题)”。还可以使用搭配对用的方法,根据实际需要取一句古诗配成新的联句为题。例如1996年12月3日《文汇报》的一则消息,引题是“企盼山花烂漫时普天同庆回归日”,主标题是“香港各界积极筹备迎接历史新纪元”,在这个标题中,引题是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中取用的,引题和主题联句组成的标题具体而翔实地反映了香港民众企盼回归,各界积极筹备的热烈场面和感人事实。例如2000年2月16日《光明日报》刊登的有关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消息,标题是“润物细无声”,它直接引用杜甫《春夜喜雨》诗中的一句,用“润物细无声”来类比要加强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不仅恰当贴切,而且生动形象。其次,再看看古典诗词词句的变换重组赋予新闻标题的独创美。标题形象的新颖性,还表现在对古诗词的推陈出新上。就一般而言,古诗词的形象是鲜明的,如果将诗句中的某个字词加以更换,或使之更切合文意,或使其被赋予新的含义,从而达到一种相互比照、互为补充的表情达意效果的目的。例如:1993年8月6日《文汇报》刊发的“小荷才露尖尖角雏风新声(主)上海市童声合唱团首演获好评(副)”,标题的前半部分取宋朝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诗句,后半部分则是浓缩唐代诗人李商隐诗《韩冬朗?之二》中的“雏风清于老风声”而成。两者的组合,主要从艺术表现上着眼,前者给人以视觉美感,后者给人以听觉上的联想,两者的组合产生一种立体的效果,显得有特色。或者采用紧缩填补的方法,也就是将原诗词的句子紧缩简化后,加上一定成分组成新的句型作为标题。另外,还可以摹仿诗词原句句式以引申其意,或赋予新意为题。例如:“留得清香在人间”是1982年10月12日《文汇报》上刊登的一则消息的标题,它是摹仿元末王冕的七绝《墨梅》的末句形式为题而拟的,“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用末句的诗意含蓄地介绍了一位已逝老画家的可贵品德,言尽而意无穷。或者对诗词原句留形换意。它是保留诗词原有的音韵和句式,内容以新闻的需要灵活运用为题。它和仿拟相似,其细微区别在于它保持原有诗词的音韵和句式,而仿拟则比较自由。例如1983年9月24日《羊城晚报》头版刊登了一则有关猪肉调价的消息。题为“知否,知否,应是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