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目标检测(下)·答案与解析2014、12》.doc

《高一目标检测(下)·答案与解析2014、1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一目标检测(下)·答案与解析2014、12》汇编

高一(下)经济文明·目标检测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1.C【解析解析神农氏不仅仅是原始农业的创始人更重要的是他 3.C【解析63.5%,可以明显看出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材料只讲到了铁农具的数量及比例并没有讲到其制作技术项与材料无关。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由题干中的“韩国”可知是指战国时期而铁器在春秋时期就已开始出现故A项不对。 解析工具的不断改良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不断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夜绩麻”、“耕田”、“学种瓜”等信息反映出当时的耕作方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C 故C项正确;A、D项只是材料中提到的一个环节,A、D项;材料中并未提到不同地区、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不存在因地制宜问题,故B项。 7D【解析图片中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善于劳作、改善耕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 ,才能尽地之利充分开发和利土地资源用地力旺盛,草本就长得茂密,一亩的收成,相当于中等四五亩的产量关于开发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解析“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了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活状况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现实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故选C项。牛郎、织女是虚构的神话人物项错误。解析解析第(1)问要结合材料从《犁耕图》和《五谷六畜》图归纳出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征;从《夫妻双双把家还》归纳出“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和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要从“利”和“弊”两方面去分析。 答案(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 (2) (3)利:较稳定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弊:比较脆弱具有封闭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自给自足较少进行商品交流不利于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流特别是到了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1.A【解析】图片反映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生产工具则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故选A。 23.B【解析】题目有两个限制条件,一个是秦汉时期,一个是反映“租佃关系”,根据“租佃关系”可以排除A、C两项。而D项可以看出佃农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并能取得实际利益,最早应该发生在明代,综合这两个限制条件只能选B。 4.C【解析】北魏至唐朝初期统治者采取均田制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 5B【解析】地主获得土地的方式有立功受赏、花钱购买、土地兼并等方式但最主要的是土地兼并花钱购买大多也都是低价强买实际上也是土地兼并的一种方式。 A项不能说明题干;B、C两项 7.B【解析】联系教材内容可知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从人身依附→租佃契约→没有契约的雇佣结合图示可知B项的示意是正确的。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北魏创立的均田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北魏均田制分配国家控制的大量无主荒地,不存在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和可以买卖使得土地兼并问题无法杜绝,故D项错误。 9.C【解析】北魏到唐前期曾推行均田制但材料中“庄园”一词的使用很普遍说明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 ()变化: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影响:促进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确立封建制度;为百家争鸣奠基;土地兼并激化阶级矛盾。()政策:鼓励人口增长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鼓励婚嫁。原因: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 1.D【解析】山东、山西经济区在魏晋以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魏晋以后江南得到开发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了江南山东、山西丧失了其经济重心地位。 文中的“胡”应该泛指北方少数民族、C两 3.D【解析】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南宋初年北方人口南迁。此时北方人大批南迁的主要原因是金军占领了黄河流域故D项符合题意。 商品经济水平较高是农业发展的结果所以A项错误;南方人开始从事农耕不能成为主要原因;B项自然条件只能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不能作为主要原因。 5C【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使南方经济对整个国家的影响加大成为全国经济重心。A项说明南方的发展情况影响仅及数郡;B项仅是商业的发展情况;D项是手工业发展情况都不能充分说明江南经济在全国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