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得其酱不食释义概要1.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不得其酱不食释义概要1

孔子:“不得其酱不食“释义 文/?张之杰(台湾) 编辑/行曙光? 笔者侧身出版界有年,除了获取衣食,也得到一些边际效益。任职环华出版公司期间,由于编辑百科全书和百科辞典,因而接触到辞书学;任职锦绣出版公司期间,由于编辑美术书,因而接触到美术史,并开创出科学史和美术史会通的探索;今年七月,锦绣倒闭,到汉光文化公司任职,由于编辑食谱,又接触到饮馔史,谨将一点初步心得草成此篇,望同好不吝指教。 中学时代读《论语》,读到孔子「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乡党),只觉得孔子未免过份,老人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难怪这么挑剔!几十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一直没深思过,直到最近接触到饮馔史,才较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得从炊具说起。中国古代的炊具主要有鼎、鬲(lì)、釜和甑、甗(yǎn)。鼎、鬲和釜都是煮器:鼎具有实心的三足,是个深腹罐子,可用柴火在鼎足底下加热,或安放在火塘上加热;鬲的形状像鼎,但三足中空,适合火塘加热。大在春秋战国,随着炉灶的发展,釜取代了鼎和鬲,釜的特征是广口、深腹、圆底,相当于现今的锅。甑和甗是蒸器:甑相当于现今的蒸笼,甑和鬲配套,形成甗,其下部的鬲用来煮水,上部的甑用来盛放食品,中间置箅,蒸汽通过箅孔,将甑内的食物蒸熟。当鬲被釜取代后,改为甑和釜配套,从而发展出日后的蒸锅。 鼎、鬲、釜和甑、甗全都始自新石器时代,至少使用到春秋战国(甚至秦汉),这段期间烹饪手段主要是煮,其次是蒸。当然,鼎和釜也可以用来炸或煎,不过古时物质匮乏,享受炸食或煎食的机会应该不多。至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烹饪方法──烤,进入新石器时代已退居次要地位。总之,煮和蒸应该是古人最主要的烹饪手段。 ?????? 以煮和蒸烹饪食物,味道难免清淡,必须用酱料增添味道。日本涮涮锅就是个例子,它没什么汤头,几乎全靠酱料赋味。若干较纯粹的台菜也是如此,可见台菜较中原菜肴更具古风。(大概和台语保持较多古音的原因相同吧?)当然了,如有适当的调味料,清蒸和白煮也颇能入味,但孔子时代的调味料主要是盐、酒、醋、葱、韭、蒜、姜、芥、桂皮、花椒等,只凭这些调味料是达不到提味添香效果的,是以酱料就格外重要了。 在孔子时代,豆、面类发酵调味料──豆豉、豆酱、面酱、酱油等还没发明,所谓「不得其酱不食」,显然和豆酱、面酱无关。在先秦古书上,酱是个通称,泛指各种酱类,其中肉酱称醢,肉骨酱称臡(ní?),也有直接称酱的,如芥酱、卵酱。《周礼?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王室甚至设有制作肉酱的官吏「醢人」,古人对酱的重视,实非今人所能想象。 笔者查阅中研院汉籍电子文献,在「十三经」中查到的酱有兔醢、鸡醢、雁醢、鱼醢、蜗醢、鸁(luó?)醢(螺酱)、蠯(pí?)醢(蛤酱)、蜃醢(大蛤酱)、蚳醢(蚁卵酱)、蜱醢(螵蛸酱?)、鹿臡、麋臡、芥酱、卵酱(鱼子酱)等十四种,笔者没查到马醢、牛醢、羊醢、犬醢和豕醢,或许寻常家畜制的肉酱不足以供王后世子之膳(或祭)吧?这些大型家畜的肉和内脏可制作多种肉酱,以每种家畜制作五种计,单单「六畜」就可以制作三十种,所谓「酱用百有二十瓮」,应非夸张之词。 各色各样的酱,和各种食物相搭配,久而久之就约定成习,甚至形成一种「礼」,随意搭配非但不合味,也显得粗野不文,这或许就是「不得其酱不食」的真义吧?举例来说,古人吃鱼脍一定沾芥酱;脍指细切的肉丝、鱼丝,加上调味料生食;鱼脍膻腥,要用芥酱调伏,这和日式生鱼片如出一辙。 关于「不得其酱不食」的注解,汉儒马融注:「食鱼脍非芥酱不食(吃生鱼片没有芥末就不吃)。」朱注亦因袭其说。把「酱」字局限为芥酱,恐怕误解其意义了。 关于醢(肉酱)的制法,是把肉剁碎,拌上盐、酒曲、生姜、桂皮等,再加上酒,密封百日而成。古时酒的浓度不高,用来浸渍碎肉,多少都会发酵。食物发酵后会产生特殊的气味,对于以煮和蒸为主要烹饪手段的古代饮食,更具有其添香、加味的意义。 各色各样的酱,除了作为酱料,还可以作为调味料。《左传?昭公》:「水火酰醢盐梅,以烹鱼肉。」说明当时烹调鱼肉要用到酰(醋)、醢(肉酱)、盐和梅。梅是古代重要的作料,如今日本人还用,中国早就不用了。从生食鱼肉、清淡寡味、多用酱料、以梅赋味等来看,日本料理似乎更像古时的中国菜呢! 到了汉代,出现了豆酱和面酱,紧接着,魏晋南北朝又出现了酱油,于是先秦时期的各种酱开始退潮。酱油不但可以加味、添香,还可以增色,是中国菜最重要的调味料,甚至可说是中国菜的标志。豆酱、面酱和酱油将先秦时期的各种醢、臡推入历史,打开中国饮馔史的新页。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