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眼中的俄国女诗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doc
我眼中的俄国女诗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摘要:茨维塔耶娃是俄国“白银时代”侨民文学的杰出女诗人, 在她的49年的生命旅程中, 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随笔。本文论述了茨维塔耶娃悲惨的一生及其原因, 浅析了她自杀的原因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力图较全面地介绍茨维塔耶娃及其创作活动。
关键词:茨维塔耶娃;侨民文学;性格
中图分类号:I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77-01
俄国“白银时代”侨民文学中首屈一指的女诗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生于1892年, 于1941年自杀身亡,终年49岁。在她的一生中苏联乃至世界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前苏联国内战争、卫国战争等。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似乎注定了诗人的悲惨命运,加之她性格孤傲清高、极端人任性、为所欲为,使她的命运更加悲惨。
茨维塔耶娃因对十月革命持不同看法而于1922年侨居国外, 先后来到德国的柏林、捷克和法国巴黎,侨居海外长达17年之久。在侨居生活中又产生了亲苏的倾向,与巴黎俄侨民舆论、报刊界闹翻。于1939年举家返回苏联, 在1941年卫国战争期间自杀。
茨维塔耶娃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是莫斯科大学教授、著名艺术家, 一生致力于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的创建。母亲是音乐家, 弹得一手好琴, 并精通几种欧洲语言, 但体弱多病。为了给母亲治病, 全家长期漂泊海外, 使她自幼养成清高孤傲的性格。茨维塔耶娃十四岁时母亲病逝,她和妹妹阿霞更无人管束了,任其自由发展。这种环境养成茨维塔耶娃极端任性、为所欲为的性格。她又天生耽于幻想,惧怕孤独,渴求心灵的知己。她一生多次追求心灵的知己,在有丈夫的情况下无数次掀起热恋,她恋爱的对象有诗人、作家、演员,还有同性。我认为她不是一个好妻子,也不是一个好母亲,但她确是一个著名女诗人!
1910年9月26日,为纪念18岁的生日,她决定让自己的诗歌作品“抛头露面”,让世人知道她的存在:自费出版了《黄昏集》。玛丽娜将收人诗集中的111首诗按主题分成了三个部分:《童年》、《爱情》、《只有影子》。这部诗集中的许多诗都是献给死去的妈妈的。对母亲的思念渐渐变成了对自己的思考。 《黄昏集》展现出茨维塔耶娃的诗才,立即赢得大诗人瓦洛申、勃留索夫、古米廖夫等人的青睐。瓦洛申对茨维塔耶娃尤为赏识,亲自登门造访,把她领入莫斯科诗坛。古米廖夫是这样评价她的:“玛丽娜?茨维塔耶娃以那种天真可爱地认为自己与成年人毫无差别的、毫不做作的纯真(态度)令读者信服了她……”
茨维塔耶娃1911年结识了比她小一岁的中学生埃夫伦。两人一见钟情,半年后便结为伉俪。在“革命气氛”中长大的埃夫伦同茨维塔耶娃几乎没有相同之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是早年丧母的孤儿。1912年, 茨维塔耶娃与埃夫伦成婚, 婚后不久感情就出现裂痕。茨维塔耶娃是一位情感丰富且极易动情、渴求心灵知己的女性, 婚姻生活不能使她感到幸福, 使她得不到情感寄托, 因此, 在她生活中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感情风暴。她所经历的都是不幸的爱情, 为了从中解脱, 必须把心中的酸甜苦辣宣泄在诗中。一次次爱情之火的点燃与熄灭都化作了一篇篇晶莹的诗歌, 这是她写爱情诗的方法, 也是她的爱情诗格外感人的重要原因。
1912年, 第二部诗集《魔灯》问世。《魔灯》一书未得到评论界的认可。古米廖夫和勃留索夫认为,这部诗集是《黄昏集》的翻版,没有新义。这与她独立于所有的文学社团和流派之外有很大关系。之后的八年中茨维塔耶娃专心探寻着一条自己的创作之路。这些年来她没有出版诗集,只在杂志上发表了一些诗作。尽管在杂志上发表的诗篇有限,但是她还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十月革命期间, 茨维塔耶娃目睹了革命后的现实, 她凭借诗人的敏感立刻就理解了革命就是暴力, 她不能接受十月革命的现实。她同情白卫军, 诗集《天鹅营》(1917――1920)、《捕鼠人》(1924)便是她这时期思想的折射。在她的神话意识中参加白军的丈夫化身为白天鹅,白军成了白天鹅群,顿河地区成了法国的旺代。通过《天鹅营》茨维塔耶娃道出了她的“世界观”。她同情、保护失败者,她认为那是诗人永远的责任。
埃夫伦参加白军后, 白军部队被红军击溃, 埃夫伦随同白军军官逃往捷克。茨维塔耶娃带着女儿留在莫斯科, 生活虽然很艰难, 但她勤奋创作, 出版了《里程集》(1921)等诗集, 并以此确立了她在诗坛的地位。
茨维塔耶娃的好友著名作家爱伦堡在1921年出国访问时得知埃夫伦在布拉格(捷克)的查理大学读书, 便马上告诉了茨维塔耶娃。女诗人欣喜若狂。1922年5月携女儿阿利娅启程。旅途中她在柏林逗留了两个月, 因为那里聚集着俄罗斯文坛的一群精英:高尔基、阿?托尔斯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