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doc

浅析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   摘要:语法化是从历时的角度来探究的,一般看来,词的语法化过程也就是词义的虚化过程,本文通过“得”从表示具体概念逐渐虚化到没有实在意义,并结合其在句法上所处的地位,起到的功能来来对“得”的语法化过程进行展示。   关键词:得;动词;词义;语法化   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74-01      “语法化”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称为“实词虚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中国人于13世纪提出来的,元朝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西方学者也承认这一观点。西方学者认为,一个词的语法化体现为其语义功能从表示具体的概念演变为表示抽象的概念的过程。本文从“得”的词义发展变化出发,结合其在句子中处的语法位置,对其语法化过程进行一个综述性的说解。   一、表具体概念(作为核心动词)   “得”甲骨文的字形是,像一只手拿着贝壳,最初的意义是指获得某种具体的对象。最初是一个行为动词,在句子里是核心动词。“得”的本义为“获得”。《说文?彳部》:“得,行有所得也。”《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   (1)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以上的例子中,“得”的对象都是具体的。“得”作为行为动词,在句子是核心动词的地位,是个及物动词。   二、具体概念开始虚化(作为次要动词,连动词)   贝罗贝、梅祖鳞和孙朝奋认为连动式是汉语动词语法化的必由之路。可以认为汉语动词的语法化过程是与连动结构分不开的。而高增霞在《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中提到:在连动语言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很强的词汇化和意义语法化的历史变化倾向”总体来看,这种重新分析所经过的路程都不外乎这么两种:整个连动式被看作一个同汇项目;或者其中一个动词虚化成一个虚词,如介词、副词、时态助词等,在语义和语法地位上发生“降级”。如:   (3)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 《论衡?验符篇》 )   (4)太公钓得巨鱼,刳鱼得书。( 《论衡?纪妖》 )   三、表抽象概念(作为助动词)   关于助动词“得”的来源,王力先生认为,“在可能式中,……先秦的‘得’字表示客观情况的允许”,页下注说:“这种‘得’字是从‘获得’义发展来的”。潘允中认为,表示“可能、能够”的“得”,“已不是原来获得什么的意思,而只是抽象意义的获得”。“得”的语法化过程在不断推进,当发展到作为助动词,充当句子的状语或补语时,“得”在句子中的功能已转变。如:   (5)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6)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论语?述而》)   (7)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作为状语和补语的“得”已演化为结构助词,不再表示实在意义,只起语法作用。   四、没有实在意义(作为动补结构中的结构助词)   动补结构中的结构助词“得”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表示结果状态或可能,已经失去了实在意义,至此“得”完成了它的语法化过程。主要结构为“V+得+C”,但它仍然是个歧义结构,既可以是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又可以是带状态补语的述补结构。如:   (8)不经两三日中间,后妻设得计成。(王重民《敦煌变文集》)   以上是用来表现实现的结果,还可以用来表示可能。如:   (9)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朱熹《朱子语类》)   五、虚化为词内成分   “得”作补语或作状语,不是“得”语法化的终点。当“得”的所有实在意义消失、只表示结构关系时,它的语法化过程才进入最后阶段。当“得”沉入词内并作为词内不可分析的成分时,其语法化的整个过程才结束。例如:   觉得:   (10)珊瑚枕冷象牙床,耿耿青灯伴月光。不是宫闱有仙境,如何觉得夜偏长。(钱谦益《列朝诗集?元宫词》一百首)   记得:   (11)记得当时拢髻年,春宵坐月白花前。谢家小妹王家姊,手弄窥窗白玉钱。(徐世昌《晚晴?m诗汇》卷一百八十五)   六、余论   以上归纳可以看出,“得”的词义由实词逐渐发展成为虚词;句法演变经历了由核心动词到次要动词、助动词(充当状语或补语)、结构助词、词内不可分析的成分这样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实词虚化过程中,当一个较新的意义产生之时,旧的意义也未必全部消失,所以对于动词“得”的认识还有较多不同的看法,我们不能一概否定。      参考文献:   [1]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9. 4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