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探索及思考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探索及思考 摘要:创新教育在当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育为什么要创新、创新是什么、怎样创新三个方面,探讨了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及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并概括总结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实施创新教育铸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基础,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44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是长期的过程,又是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的阶段,对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尽相同。其中,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中学阶段教育的关键。然而,现实教学实践却告诉我们,长期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制约教育创新
二、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
1. 铸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发展。正确认识和估量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教师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创新性,并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其创造潜力的认识基础教育对象的多变性与差异性决定教师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劳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相当数量的教师,常常是按照某种常规或程式周而复始地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带有明显的创造性特征,因而工作平平,无所建树。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才能需要教师的创新型教学来培养
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影响着创新教育的发展,对创新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策略、方法、评价手段等知之甚少。师道尊严的观念,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也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平日里不在意学生富有创意的设想、举动,尤其那些文化课成绩平平的学生,教师的一声呵斥,一个冷眼甚至于视若无睹的疏忽,都有可能浇灭其幼稚心灵闪烁的创新火花
2.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基础
实施创新教育,要求学校从?魍车姆獗招越逃?模式向现代化开放的教育模式转变。摒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积极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搞笑、激烈上进这样一种有利于开创性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学生入学之初,无不对学校充满了无限的神往,将学校比作知识的殿堂、成才的摇篮,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就会有不少学生对我们的学校产生某种畏惧感,认为生活枯燥乏味,很多未做完的“五彩梦”化为泡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学生对学校、对教育都不再感兴趣,还谈什么创新教育。创设高品位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严格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宽松的学风,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3. 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首先实现教育转型,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模式教育转向多样化教育,从气闷僵化的教育转向生动活泼的教育,实现上述三个“转向”,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往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侧重于对成绩的认定,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摒弃这种旧的评价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评价模式,考试制度的改革包括课堂设置、课程标准等方面均需重构,其中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关键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1. 合理运用环境的意识,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最大的外部动力,个人的精神和道德建构欲望与目的的模型,都随着社会的构成的每一次变化而变化。因此,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历史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而教学的目标就是把历史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师要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在21世纪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其关键是民族的创新能力,而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强弱,要取决于作为创新主体的青年人的创新能力,要教育学生树立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应让学生认识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比谁的知识掌握的多,更需要比谁的创新意识的紧迫感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具体事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授“化肥”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类粮食的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方法要增产粮食就要增加化肥的产量而化肥产量的增加避让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就会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从而又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因此要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只靠增长化肥的产量不行,而应另找出路,这就需要人类的创新,而现有的生物技术和转基因工程应该是一条新的途径。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水污染、空气污染和新材料等社会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