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中国青铜器纹饰及装饰艺术.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中国青铜器纹饰及装饰艺术

浅谈中国青铜器纹饰及装饰艺术【摘要】青铜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本文试图通过青铜器纹饰的变化与发展,揭示其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制造工艺或者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而引起,同时也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及社会的变革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特征;发展变化;装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52(2012)01-0106-03      青铜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青铜器以其雄浑古朴的造型、绚丽精美的纹饰,弥漫着远古的气息,给人以深沉凝重的历史感。中国青铜器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其间青铜器的风格从庄严的艺术风格转向了朴实、简洁、明快的风格,同时青铜器的社会功能也从祭祀用的礼器逐渐转变成实用器具。青铜器的纹饰则由庄重的饕餮纹、夔纹到富有韵律的窃曲纹、环带纹,再发展为清新的蟠螭纹、宴乐、攻战纹等,其间动物纹饰狰狞的超自然魔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这种纹饰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制造工艺或者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引起的,也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及社会的变革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一、各个时期青铜器纹饰特征   青铜器纹饰的产生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聪颖、智慧的结晶,是体现人们美好心愿的依托物,是人们与大自然抗争、共存、达到“天人合一”朴素心愿的具体表现,他们用高超的铸造技艺,为我们留下象征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 (一)夏代青铜器纹饰特征   青铜器纹饰是青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二里头文化期,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一般没有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两排圆钉状纹饰,一些器物上也出现了简朴的云纹、弦纹和网纹。除此以外,值得重视的就是镶嵌绿松石的牌饰了,牌上的兽面纹除两眼之外,其他部分都是抽象而不写实的。它也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如1975年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镶嵌圆铜器,此器直径17厘米,厚0.5厘米,器物的边缘镶嵌61块呈长方形的绿松石;再如1981年在二里头一座墓葬中发现的长圆形兽面纹铜牌饰,牌饰凸起的一面以绿松石粘嵌成异常精致的兽面纹图案。这两件器物是目前在中国所见到的最早的复合物质铜器,其熟练程度已经脱离了该种类技术的最初阶段,从中可以看出夏代的青铜铸造技术与装饰艺术有了较大的突破。 (二)商代青铜器纹饰特征   商代的青铜器纹饰最为发达,尤其到了商代晚期青铜器纹饰的式样和种类极为丰富,器物纹饰丰富多彩、繁缛富丽,大体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细而密集。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往往双目突出。在艺术装饰方面呈现出高峰。 商代青铜器纹饰以兽面纹和夔纹为主,还有鸟纹、象纹、蚕纹、蝉纹等。兽面纹饰只是纹样结构规格化的形式,所表现的物象很多。此时的装饰特点是集群式,以多种物象或作主纹或作为附饰布满器身,甚至视线所不及的器物底部也有装饰,有的一件器物上有多达十几种动物纹。就表现手法而言,商代中期纹饰的形体基本上还有象征性,除了炯炯有神的双目外,其余部分即使是较精细的图像,也是主干底纹不分、轮廓不清。商代晚期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还带有写实感,纹饰主干和底纹明显地区分开来。底纹通常是繁密的细雷纹,与主纹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纹饰的主体采用浮雕的现象很普通,同时采用平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层次更加细腻丰富。 (三)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特征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纹饰,绝大多数是商晚期的式样。兽面纹没有什么变化,但角型中多内卷角、牛角,也有少数其他的角型。有一种长垂角的兽面纹,为晚商所未见。周初具有时代特征的纹饰是蜗体或卷体有触角的兽纹,武王时代的天亡簋、泾阳高家堡周初墓出土的一组青铜礼器都有这种奇异的纹饰。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与早期的相比变化很大,兽面纹逐渐衰退。班簋上的主纹兽面纹已经开始简单化,但基本上仍然属于西周早期的式样;卫簋、日已方彝、蔡姬尊等所饰是比较粗糙、稀疏、多少有些变形的大卷角兽面纹,这类纹饰多不施雷纹底。兽面纹进一步变形为更简略的对称构图,这时的目纹已蜕化,变得可有可无了。这样的变形是在同一时期内出现的,最后一种变形兽面纹在此后流行最广。凤纹是西周中期具有特征性的纹饰,虽然西周早期已经有一定数量的凤纹,但在穆王时代达到了高峰。效卣、丰卣、静簋、孟簋等许多重要青铜器,都饰有当时最为流行的大凤纹,有长而华丽的冠或分冠,喙大部分作蜷曲形态。长尾鸟纹也是西周中期鸟纹中使用较多的一类,鸟尾的长度常为鸟体的2―3倍,而且它延长的部分多与鸟体分离。一些簋类器皿常用这种分尾的长尾鸟纹作为主题,而且线条粗犷简单很有力度。 西周晚期的纹饰构图简洁而又疏朗,刻画粗壮而有力,种类上较中期有些减少,但从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