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锡剧《珍珠塔》王梅版及省锡版情节及人物对比
锡剧《珍珠塔》王梅版及省锡版情节及人物对比 一、《珍珠塔》简介
《珍珠塔》全称《孝义真感珍珠塔》,原作者不可考。据凌景的《珍珠塔各本异同考》中说:“明代已有此书,因明抄本《番合钏》弹词中以当时的唱本一百二十多种缀成十字调。”但现存最早的刻本为清代乾隆年间周殊士作序的刻本,无更早的书面材料流传
《珍珠塔》的故事内容源于湖北襄阳,主人公方卿家室败落,由河南来襄阳向身为御史夫人的姑母方朵花借贷不成反遭羞辱,在愤然离去时,得到表姐陈翠娥得到同情,私赠珍珠塔。之后几经波折,终于金榜题名后回襄阳羞姑,最后与表姐团圆花烛。《珍珠塔》的故事版本很多,民间流传也很广,原本是吴语区著名的一个评弹弹词版本,后被沪剧、锡剧、黄梅戏、柳琴戏和豫剧等多种地方剧种所吸收演绎,历经百年,经过几代艺术家的整理改编和演绎,其中锡剧的演绎独占鳌头
《珍珠塔》作为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在江浙一带就流传着一句谚语:“拔不完的兰花,?不完的珠塔”。20世纪50年代初,钱惠荣根据锡剧幕表戏整理,《珍珠塔》开始有了定本,王梅版《珍珠塔》即是以此为蓝本拍摄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锡剧大家王彬彬和梅兰珍两位的表演版本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1959年剧组曾被周总理接见,1962年赴中南海为毛主席表演而受到鼓励和表彰,音像资料大卖百万张,获得1989年首届“金唱片奖”。时至今日,2008年江苏省锡剧团版本的演绎也同样精彩,得到了戏剧界的最高大奖“文华奖”,更别说各种其他版本的演绎百花齐放了
《珍珠塔》的情节曲折传奇,原剧本就有十多卷之多,而且各个版本的整理改编都各有特色,但是艺术水平良莠不齐,本文主要比较讨论锡剧《珍珠塔》中最富盛名的王梅电影版和现代精品演绎的省锡版的人物情节主题的文本区别,探究剧目的发展和变迁过程
二、研究主旨
民间曲艺说唱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百姓的娱乐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正因为其产生发源与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的创作者不可考,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修改与编订,同一戏曲主题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而比较研究其中的变迁,探寻变迁过程中艺术加工的目的和作用,则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接近民间艺术的发展倾向和演绎接受过程
三、版本情节概述
(一)王梅版情节
《珍珠塔》演绎普遍认可度最高的版本即为王梅版,表演家王彬彬和梅兰珍分别演绎方卿和陈翠娥,唱腔完美富有特色,“赠塔”这段戏成为是我国戏曲舞台上各剧种移植借鉴的保留节目,戏曲的成功和表演艺术家的出色是不可分的。但是,在表演家之外,光论剧本的设计来看,虽然在演绎前王梅版的戏剧剧本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剧本分为十场,分别为投亲,见姑,赠塔,追侄,劫塔,哭塔,假书,庵会,羞姑,成婚
(二)省锡版情节
省锡剧团版本是近年来新演绎的版本中好评度比较高的一个版本,剧本分为见姑,赠塔,封厅,跌雪,赠印,羞姑,开门(尾声)共六个部分,情节与回合都有较大的删减
四、两个版本的情节比较与人物形象塑造比较
(一)共同保留内容
两个版本共同保留的情节有:见姑,夸塔,姑嫌侄,借银,羞侄,园会,赠塔,赠银,嘱托,夫妇拌嘴,失塔,跌雪,羞姑
在历代改编的过程中,最受争议的两个情节莫过于方卿是否做官和是否“羞姑”上,一些版本取消了这两部分的情节,并做了改动。人们围绕做官是否会有“以势利反势利”“以封建反封建”的矛盾思想,“羞姑”是否会显得方卿同样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负面人物色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版本都很明智地选择了方卿最后还是做官和“羞姑”的情节。一方面是因为做官是方卿“羞姑”的必要条件和资本,如果没有做官,那么方卿“羞姑”就没有立场和力量,容易再次遭受方朵花的羞辱。而对于是否“羞姑”这个问题,两个版本都放弃了主角“高大全”的光环,没有因为“羞姑”这个情节会让一小部分观众产生质疑方卿人品的原因,就删除这个全剧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高潮,更可贵的是,两版在人物情节的处理上都有所改动,弱化了方卿咄咄逼人的形象,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方卿的正面形象的同时,揭露和讽刺了方朵花的丑恶势利面容。因此这两个情节的保留是很值得肯定的
(二)情节增删对比
但在共同保留的情节之外,很多具体情节都有所变动,其中的不少改动对作品的艺术魅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王梅版与省锡版比较而言,少了开场方卿拜会姑爹,少了方卿一开始把责任推给红云的心理设想和方朵花刁难方卿要求中保人的情节,少了园会时陈翠娥的心理独白,以及少了方卿拿到点心后误解的心理独白和少了方卿高中后赠金印的情节
多了方朵花夸耀娘家情节,多了盛赞侄儿三朝酒时显赫的情节,多了方卿借银时古今对比的两人交锋,多了第四场追侄、定亲,多了第六场陈翠娥哭塔情节,多了第七场假造书信,以及第八场庵会姑母和第十场结局时方母教训方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