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向各位同学同仁致敬! 真诚感谢各位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的厚爱和支持! 本刊邮发代号:52-28 欢迎赐稿! 欢迎指点! 编辑部电子信箱:zxlsjxck@163.com 我的个人电子信箱:rpj555@163.com 电话:029编辑部) 029直拨) * * 历史教育: 师范生塑造教师身份 的关键在哪里(之三)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 任鹏杰 2010.3.29 三、用课程观审视教师身份 (塑造教师身份,课程教学层面应关注的重点) 课程: 三个不可分割的维度 阐明的课程 ——历史教育的价值与目标 体现的课程 ——教师的教学转化与展现 体验的课程 ——学习的学习感受与体验 (一)阐明的课程——历史教育的价值与目标 “阐明的课程”:偏重国家价值的维度,追问究竟以什么为目标。 某种意义上,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与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教育价值观或者说目标上应是同一的。“阐明的课程”的维度所对应的正是这一目标。 所谓“阐明的课程”,是指教师不仅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将要采取的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而且能够非常清楚地阐明其中的道理,让别人对你要那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和理由(为什么),能够听个明明白白。 “阐明”是有效教学的第一前提。常说的“说课”就有“阐明”的意味,但常见的一些“说课”往往未能准确反映“阐明的课程”的意旨,甚至连教学目标都没有,这是值得省思的。 (二)体现的课程——教师的教学转化与展现 “体现的课程”:偏重教师展现的维度,追问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课程被阐明了,下一步就是教师的行动,亦即你体现或展现出来的学科知识,不懂的人能懂、不明白的人能明白,这恰是“体现的课程”的维度。课堂教学,就是最具体的“体现的课程”。当中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教学转化,它决定着教学是否可能实现有效。 教学转化的精髓是“为理解而教学”,指教师把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转化为促进他人去理解。实际上,教师只有将已经理解的观念转化了,才能教给学生,由教师的思想和动机转化为学习者的思想和动机。 体现的课程——教师的教学转化与展现(续) 推理,似乎是教学转化不可或缺的要害环节。比如:①通过相关教材的准备及其批判诠释;②通过类比、比喻、举例等形式表达观念;③选择所需的适切的教学方法;④根据学生的一般特征修订表达形式;⑤根据班级特定的学生剪裁表达形式…… 教学转化,又可称教学变换。教学变换是一个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校知识的过程。这一概念很重要,揭示了“校本课程”或“校本教研”内涵,即所有学科知识,都存在一个“转化为学校知识”的过程。 就新课程教学说,就是把“阐明”的学科知识,经过学校教师的教学变换——转变、改变或改组的过程,变为更适合于本校学生理解的课程知识。这一概念,可以纠正我们对“校本课程”或“校本教研”理解的偏差。 关于“体现的课程”其他几个相近概念: 教学表现:这些转化形式以及转化过程的各个方面,可以使得个人把对事物的理解,转化为促进他人去理解,而这正是教学推理的精髓,也是教学中思考和计划(无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计划)的精髓所在,这些我们称之为教学表现。 教学推理:既是教学的一部分,也就属于真正的教学表演。(舒尔曼《知识与教学:新改革的基础》) 教学方法:教学这项活动包括各种可观察的教学表现,也包括许多重要的教学法: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作出清晰的解释和生动的描述;设计和检查作业;通过发问和提示、回答与反应、赞赏与批评,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因此,教学就包括了管理、讲解、讨论以及所有可观察的直接教授方法和启发式教学。(舒尔曼《知识与教学:新改革的基础》) 教学反思:反思过程的核心就是要检视教学与教师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舒尔曼《知识与教学:新改革的基础》) 理解一个座右铭的意味:课程的座右铭“少就是多”,是西奥多·赛泽的一句很有号召力的名言。 (三)体验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感受与体验 “体验的课程”:偏重学生感受的维度,追问怎样的学习才有效。 “阐明的课程”被转化为教师“体现的课程”后,其有效性何在,关键要看学生从课程教学中,获得了多少有效的感受或体验,此即“体验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