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964年,鉴于心肌细胞太小而分支又多的特点, Trautwein 和 Hutter 等建立了研究浦肯野纤维膜电位的双微电极电压固定技术(double-microelectride voltage clamp technique)。 Stampfli 又建立了适用于心房肌和心室肌膜电位的研究的单蔗糖间隙(single sucrose gap)和双蔗糖间隙(double suerose gap)电压钳制技术。 1968年,Noble 对浦肯野纤维膜电位的离子动力学问题作了综述。 膜片钳技术的出现,使心肌电生理学研究出现新的飞跃发展,证实了以往许多理论上的推测。 四、国内心肌电生理研究简史 我国的心肌电生理学研究开展较晚。 20世纪30~40年代,冯德培研究了神经肌肉接头传递进行了研究。 张香桐关于树突功能,皮层神经元及视觉系统电生理研究。解放后,中科院上海生理所建立了神经电生理实验室。 1960年,生理所办了第一期电生理训练班。 1962年,上二医开办了第一期电生理学习班。 70年代,我国运用电生理技术进行针麻研究。 1980年,建立了中科院上海脑研究所。 70 年代末期,上海生理所范世藩等首先用微电极记录了豚鼠心肌AP,研究了常咯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特性。 北京大学刘泰摓教授,同济医大李少如教授相继开展工作。 80年代:北大,上二医(徐有秋教授)、同济、西安医(李孝光)、山西医(赵荣瑞、河北医大(何瑞荣)、四医大(金嘉步)、南开大(解景田)、哈医大(杨高扬)、白求恩医大(江岩)、泸州医、中山医(陈培隽)、阜外医院(王芳平)、南京医(朱思明)、广州医(刘传芳)等开展了抗心律失常药的研究。 北大(触发性电流动、低温生理)、南京医学院(窦房结)、上二医(浦氏纤维)、泸医(比较生物学)。 浮置微电极同济医大、西安医大、北大、山西医、哈医大、泸医、广州医。 培养心肌电生理白求恩医大、中医研究院、泸医。 1.新技术的突破是打破科学处于停滞状态、使之跃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巨大动力。Hodgkin 和Huxley的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使电生理由观察电现象阶段跃入了研究膜学说的新时期并创立了现代膜学说; Patch clamp技术使停滞多年的电生理进入了一个新的辉煌时期。 Patch clamp技术提供了观察离子运动单一孔道动态变化过程,直接记录到单一孔道的电流变化,为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离子跨膜运动提供了直接证明。这一方法的成功及细节上的改进,解决了电生理发展中面临的困惑,也为解决围绕这些困惑提出的种种假说提供了判断标准。技术突破给理论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是科学假说向真理 过渡的根本条件。 2.新技术的突破是旧技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把旧技术积累基础上的构想简化与 可操作化的结果。科学发展是一条连绵不断的流动之河,新技术的诞生既是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旧技术不断改进以及各种技术交叉、移植的产物。 Patch clamp是借用了电压钳中膜固定原理和线路是显而易见的。它所用的电极也是微电极技术上的改进。是昔日电生理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包括对电生理技术以外其他技术的利用,如高温物理技术、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1879年,Hermann 提出了生物电现象的变质学说(Alteration theory)。他指出,在损伤的神经或肌肉中所出现的负电位差,是发生于损伤一端的,后来又进一步证明了完全死亡的组织上是不产生这种负电位差的。这种正常部位与损伤部位之间的电位差,称为损伤电位 (injury potential)或分界电位 (demarcation potential) 。这种电流则相应地称为损伤电流(injury current)或分界电流(demarcation current)。Hermann认为,这种电流是损伤时才产生的。因此当组织损伤时,在生理和化学作用的影响下产生了局部的变质,因此与正常部位之间产生了电位差。 1902年,生理学家 Bernstein提出了生物电发生的膜学说 。他了解到胞内K+浓度高于胞外,因此,K+必有向外扩散的倾向,它将胞内正电荷移向膜外,在胞内形成了负电位,这个电位继续发展直到它的大小能阻止K+的净外流为止。这一学说认为神经或肌肉的细胞膜只对K+有通透性,而对较大的阳性离子和阴性离子则均无通透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细胞内外钾离子分布不均匀,故在膜两侧形成一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