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八十个堂号’谈民族的迁徙国铃.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由‘八十个堂号’谈民族的迁徙国铃

   29th Annual Conference 第二十九屆年會 由「八十個堂號」談中華民族的遷徙 光啟˙孫國玲 資料簡介: 廿多年前,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台灣分會,邀請專家研究、整理台灣地區各姓氏的源流﹔到民國六十八年完成,總計找出了二六七家姓氏,及其所屬的八十個堂號。文復會的這份報告,當時見諸報章,曾引起了極大的迴響。 也引起了各家族好奇祖先的來處,關切自家的堂號,也注意到族譜(譜牒)的修訂事宜。 個人過去一直在中學任教,每次帶新的班級,都會介紹這份資料給同學,十七八歲的青少年,對此也興趣盎然。畢竟,想知道自己的由來,願意追本溯源,是人類的天性。 現今,個人敢不揣淺陋,以此為題,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童年時的一個疑問,至今不得解除﹔深願藉此機會拋磚引玉,懇請碩學鴻儒們能不吝指教,能解我多年來的疑惑,更懇切請求多所指正! 當然,更深切的期盼是,希望引起大家探討的興趣﹔使海內外的中國人,都能認識自己的祖先,知道自己的來歷,以不忘本,以念祖歸宗。 所謂「堂號」,亦即「郡號」、「郡望」。像唐代大詩人李白,常自稱「隴西李白」﹔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居首位的韓愈,喜稱「昌黎韓愈」﹔這「隴西」、「昌黎」是他們的祖籍,並非現籍。明確的說,他們的先祖,在隴西、昌黎地區,曾經繁衍光大,成為顯赫族氏﹔後世子孫遷徙他處時,懼有所失,便立「堂號」以為信。所以自稱「隴西李氏」、「昌黎韓氏」,並書寫成匾額,懸掛在大門上﹔死後,也鐫刻在墓碑上,永以為誌。 也就靠著這些似乎不打緊的「堂號」,我們民族的倫理精神、宗族觀念,以及傳統文化,才能薪火相傳至今。 廿多年前,旅遊新竹獅頭山,登山途中到處可見到傳統三合院建物,幾乎家家戶戶的門楣上都掛著匾額:「穎川堂」--陳姓、「西河堂」--林姓、「隴西堂」--李姓、「濟陽堂」--蔡姓﹔中山高速公路修建之初,沿路兩旁也隨處可見懸掛著堂號的古厝。後來經濟起飛,古厝拆建,許多新建的透天厝,還保存著這匾額﹔而改建成大廈的,堂號被拆卸,年久大概就被遺忘了。  另外,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它那傳統風格的三(四)合院建築,古樸典雅,讓人恍惚置身古代﹔落成之初,曾轟動全台,是南台灣的旅遊勝景。它的每一幢建物,都以「堂號」為名﹔除了上列之外,還有:「彭城堂」--劉姓、「太原堂」--王姓、「延陵堂」--吳姓、「清河堂」--張姓等等。這些堂號,正是台灣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大家族、大姓氏。有句台諺:「陳、林、李、許、蔡,天下佔一半。」正說明了這幾家姓氏,在台灣為數極多。今天,就從這幾個姓氏,開始介紹。 陳姓,在我民族中,是數一數二的大姓。遠祖是舜帝,虞舜的後裔占公,攻伐莒國有功,賜姓為氏,居住在河南潁水流域一帶,後來,便以「潁川」(穎川)為堂號。至今,陳姓後裔散佈在全球各地,可說是:有華僑之處,就有陳氏宗親,用多如恆河沙礫來形容,也不為過﹔台灣各處都有陳氏宗祠、還不時有修訂族譜等事宜。(補註:虞舜之後,胡公滿受封於陳,建立陳國﹔後裔便以陳為姓氏--百家姓。) 林姓之祖,是商朝末年三賢之一的比干(三賢是箕子、微子啟、比干),他因直諫被暴君紂王剖心而死。被殺後,商紂還不放過其家人,夫人有孕在身,避難於長林石室,因得倖免,後便以「林」為姓氏,以誌不忘。堂號是「西河堂」。林姓子孫瓜瓞綿延,當今也是名列前茅的大姓。(補註:比干之子,逃至長林山一帶--百家姓) 李姓,是皋陶之後,皋陶是理官,意即法務部長,子孫便以官名為姓。後代子孫理微因得罪商紂王,被殺﹔妻兒逃亡至伊侯躲藏,靠採食李子而保全性命,從此改姓「李」。 書上記載:「老子騎著青牛,往西出了關,不知所向。」若干世代後,甘肅「李氏」,繁衍成一大家族,自稱「隴西李氏」,是老子之後。「隴西」便是李姓的堂號。唐朝,更是李家的天下,以李為國姓,並且賜姓給有功的大臣﹔所以,李姓也是子孫繁昌。後嗣南遷,其中一支遷至四川,出了那位「詩仙」李白。輾轉遷至東南沿海的子孫,明代再遷來台,有一支落戶松山,有宗祠,至今春秋祭獻﹔而遷至台北縣蘆洲的一支,子嗣甚眾,英才輩出,都保存著「隴西」這堂號。家族中的一支,更是智高慮遠,還捐獻出了「李氏古宅」,如今成為國家級古蹟,現場並有解說員﹔古蹟得以永久保存。 蔡姓,周初武王封弟弟叔度於蔡,便以國為氏。三監之亂後,管叔、蔡叔被放逐﹔其子胡有賢德,周公舉薦他為魯國卿士,魯國因而大治,故復封於蔡,堂號是「濟陽」。 吾友蔡某,世居台北,據言:台北地區蔡姓子嗣甚夥,各家均有族譜,子孫名姓依時上報,列名於譜牒中。 許姓,南陽堂。周武王滅商紂後,分封伯益的後裔文叔於許,後即以此為姓。(附註:百家姓----高陽堂,河北高陽郡﹔文叔受封於許,今河南許昌。) 其次,談談「張、王、李、趙、劉」這幾個大姓。所謂「張、王、李、趙,遍地劉」,根據十多年前出版的百家姓一書,這五大姓氏,在全中國姓氏排行榜上,排在最前面。 這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