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嫁了点评,剩了豆瓣 看豆瓣这家慢公司的十年成长
嫁了点评,剩了豆瓣 看豆瓣这家慢公司
的十年成长
大众点评终于有归属了。说到大众点评,我总会想起另一个“慢公司”:
豆瓣,杨勃花1 个月时间开发的社区。
它已经成为一个兴趣社交王国。截止2013 年底,豆瓣拥有7900 万注册用
户,2 亿月独立UV,2.3 亿日PV。用户每天通过网站和App 们使用电影、图
书、同城、小组、FM 等10 多项服务。不过,它仍旧没有盈利,至于IPO 或者
收购,似乎杨勃还没想过这个问题。
十年豆瓣,长得太慢
在用户数和产品线增长的同时,豆瓣团队并未随之大幅扩张。据豆瓣同学
介绍,公司现有380 多名员工,算中型互联网公司。但从用户规模来看,豆瓣
又是大型互联网公司。网站规模增长的同时员工规模却能控制住,因为豆瓣是
中国最典型的“慢公司”。所谓“慢公司”,百度百科解释如下:
慢公司是指相对于现在互联网社会的追求发展速度的快公司而言的,慢公
司有自己的特立独行的特点,兢兢业业做自己的分内事,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
界显得不愠不火但也发展得有滋有味。这就是慢公司,如豆瓣、大众点评等。
“大众点评”已在这两年一改往日作风,加快扩张步伐。2010 年团购火热
时大众点评推出团购平台,市场份额仅次于美团。推出团购后的一年时间员工
数从300 人增加到1600 人,现在干脆趁热打铁,投入了巨头怀抱。张涛想通
了。
豆瓣却依然特立独行,并没有太大改变。在商业化和资本运作上豆瓣还在
打盹儿。
2012 年豆瓣营收8000 万,接近盈利。接近豆瓣的朋友告诉我,2013 年豆
瓣广告营收过亿,阅读、电影票、FM 的收入不详。至于是否盈利,那为朋友说
“肯定没有盈利”。
好的财务报表,是IPO 的前提。在03 年-05 年间那一波创业潮中起来的公
司,YY、去哪儿、汽车之家、3G 门户、京东已先后走向上市之路,UC、9158 则
有可能在2014 年启程。看着这些小伙伴们,豆瓣还能淡定吗?
十年孤独,个性鲜明
豆瓣是少见的非C2C(Copy 2 China)的互联网产品。在国外,也没有成气
候的豆瓣的山寨产品出现。这或许就注定了豆瓣要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没有
前辈、同行和竞争对手可为之提供借鉴。缺乏外部因素的干扰,豆瓣自顾自地
成长。
定位简单,面向中国的兴趣社交网络;
气质独特,小清新风格多年不变;
用户忠实,年轻人是未来的中流砥柱,豆瓣牢牢抓住了那部分热衷于享受
和分享生活的人,他们有消费力。用户在豆瓣留下大量的数据,形成了兴趣社
交圈子,需要发现好东西,需要寻找同好,离不开豆瓣。
投入可控,市场推广依靠口碑传播,无需像团购、电商和游戏土豪们一
样,为获得流量和用户大笔花钱;线下资源获取方面,豆瓣只专注电影院这一单
一的Local 资源;人力成为最大的投入。
模式清晰,书、影、音,杨勃的“三板斧”都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围绕
“书”的豆瓣阅读,以及一上线就有的购书链接为豆瓣带来不菲收入;依托电影
有在线选座购票,豆瓣同城也可以购票;依托音乐则有豆瓣FM PRO,会员付费
之后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音乐。2013 年9 月,豆瓣东西上线,可以与豆瓣与购
物相关的小组自然对接。
除了这些电商、增值业务之外,还有一笔收入是品牌广告。豆瓣在Alexa
中国区流量排名一度高达20 名,并且是高质流量和精准用户。
尽管豆瓣没有盈利,没有嫁出去,但毫无疑问它是优质资产。
内容资产,兴趣图谱
除了用户,豆瓣的核心资产是内容数据。
它有文化点评数据库。豆瓣的初心是连接“人”与“物”,帮助人们发现
图书、音乐、电影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歌曲、图书和电影,歌手、影人、作
家,以及基于这些条目的评价和评论数据。这一点与大众点评有一些相似之
处,但大众点评的对象是线下商铺,是“实体”。
物体数据库正在形成。将“物”从文化产品扩展开来,便是“东西”,
App、美妆、电器、汽车,一切物体均成为豆瓣连接和发现的对象。淘宝有最大
的“物体”数据库,但淘宝的“物”是商品,与豆瓣的并不相同。
豆瓣有最大的兴趣图谱。当豆瓣聚集了足够多的人之后,这些人有了围绕
“物”交流的需求,于是有了评价、标记、小组,还有同城。这些人聚在一起
交流内容不可能局限在文化产品,而是一切兴趣、话题。小组的主题是自定义
的,人们可以在小组内就某个帖子讨论。这些内容串起来便是兴趣图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