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彝族文化在经济文化落后地区消失原因
彝族文化在经济文化落后地区消失原因
作者:李玉军 单位:文山学院政史系
一、哀牢山区三个彝族村寨简介
本文调查的三个彝族村寨位于楚雄州南华县境内的哀牢山中段,分别是威车村委会后山村、岩子头村和秀水塘村委会下村(下文为了表述方便,简称后山、岩子头、下村)。截至2011年8月15日,后山有34户,共144人,全为彝族;岩子头22户,88人,其中彝族82人,汉族6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下村29户,共114人,其中彝族108人,汉族6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下村彝族本姓杞,是哀牢夷雄杞彩顺、杞彩云的后裔,后改为起姓,属同音异字。这是距离南华县城最远的三个彝族村寨,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其中,后山还被称为楚雄州的“西藏”。1983年,秀水塘村委会修通了第一条公路,直接延伸到下村,但由于山势险要,加之技术力量有限(全靠人工开挖),修通之后不久车辆就很难通行了。直到1994年,修通了水弥线(双柏水田mdash;mdash;大理弥渡),该公路直接经过秀水塘村委会和威车村委会,因此,岩子头、下村直到1994年才算正式通车,而离县城最远的后山直到1995年才修了一条乡村公路,也因为后期失修而很难通车,近年来才有所改观。目前从县城到这三个彝族村寨有250公里左右的路程,需乘坐8个小时以上的班车。①三个村寨原本都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村,后来由于并社、迁徙、婚姻等原因,有部分汉族人口进入。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三个村寨中只有秀水塘下村由著名彝族学者刘尧汉进行过一些民族调查,其他两个村寨目前为止并无学者涉足。在这三个典型的彝族村寨里,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还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彝族传统文化,但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和国家对落后地区的物质援助,这些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迅速消失。
二、哀牢山区彝族传统文化消失的现状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并且呈现出地区差异,但主体文化大同小异。本文选择当地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略作论述,旨在说明彝族传统文化在落后地区迅速消失的现状。
(一)语言和文字
彝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但是彝文只有少数人掌握,如彝族贵族和毕摩,并没有在民间广泛流传,因此,当今除了专门学习研究彝文的学者外,能够阅读和运用彝文的人寥寥无几。语言则不然,彝族语言虽然语支众多,各地方言不尽相同,但是在彝族聚居区,日常使用彝语交流则是一种普遍现象。笔者调查发现,在上述三个彝族村寨中,现今20岁以上的彝族群众基本都能讲流利的彝语,但是2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除后山和下村部分青年懂得彝语外,大部分人不能用彝语交流。近几年出生的小孩,长辈直接不教彝语,只教汉语。后山在十多年前的小学教学中还实行彝汉双语教学,近年来,只用单纯的汉语教学。
(二)传统服饰
哀牢山区彝族传统服饰盛行手工刺绣,以花鸟为主要图案,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多彩。过去,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都穿着传统服饰,甚至一度影响到汉族的服饰(部分汉族也戴下文中提到的“桂花”和缝制绣花鞋)。哀牢山区彝族服饰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头饰,当地人称为“桂花”,学者归类为“银帽型”头饰,即在帽子的主体部分饰有几十颗手电筒灯泡大小的“银泡”,帽檐部分则饰有用玉石做成的十二生肖图案。这种“桂花”在当地曾经被视为彝族服饰中最重要的部分,并得到广泛流传。在“桂花”的饰物上也可以看出彝族家庭的贫富差距,家庭好的“桂花”上银和玉的质量较好,家庭一般的“桂花”上银和玉的质量也一般。目前,由于流行服饰价格低廉,穿着舒服,耐脏,很快取代了彝族的传统服饰。20世纪80年代还能在这三个村寨见到很多农村妇女穿着彝族传统服饰,戴着漂亮的“桂花”,现在却很难看到,除非是特殊的节日和特殊的场合。原先每个彝族女孩在出嫁前都有一套制作非常精细、漂亮无比的传统服饰,结婚之日都要作为婚服,婚后有女儿了再赠送给女儿作为嫁妆。现在女子出嫁时,都采用主流的婚服,而长辈留下的漂亮民族嫁妆,已经很少能够看到,而是被晚辈作为一种传家宝式的物品存放在箱底。以前哀牢山区彝家女孩擅长刺绣,平日里自己穿的衣服、鞋子、帽子等都要自己亲手做,还要担负起一个家庭中的大部分穿着。彝家女孩在出嫁前几年,就要亲手缝制绣花鞋和普通布鞋,待结婚之日送给自己所有的本家、亲戚和兄弟姊妹(女性送绣花鞋,男性送普通布鞋),以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和勤劳,也有留作纪念的意思。这样的鞋子少则做几十双,多则做上百双。而今准备出嫁的彝家女子,缝制布鞋似乎成了一种负担,几乎没有人亲自做鞋子了,而是从市场上购买相当数量的鞋子来代替。
(三)传统体育
彝族民间有很多传统体育,大多以锻炼身体和娱乐为目的。哀牢山区的彝族人民,最喜欢的运动是“打陀螺”。我们在城里能见到大小和颜色各异的各种陀螺。而哀牢山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