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县自然条件基本情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沙洋县自然条件基本情况

沙洋县自然条件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沙洋县位于汉江中下游西岸,居江汉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结合部。东临汉江,与钟祥、天门隔江相望;西濒漳水,与当阳、远安毗邻;南滨长湖,与江陵、潜江交界;北靠荆山余脉,与沙洋、掇刀接壤,境内东西最大横距62.4km,南北最大纵距59.2km。地处东经111°51~112°42,北纬30°23~31°27, 最高处为马良山,主峰海拔155m,最低处在长湖底,海拔27m。 2、水文气象 沙洋县地处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属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热水同季、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5.9℃,1月份最冷,平均为3.2℃,7月份最热,平均为27.8℃。极端最高气温为40.0℃,极端最低气温-19.6℃。平均无霜期255天,年均日照时数2008小时。热量条件较适宜农作物生长。多年年均降水量1051.6mm,年变化明显;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总降雨量的46%;日最大降水量233.7mm(1965年7月8日),冬季最少,占全年降水的5.7%;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2.3倍,个别地区达3.05倍。城县主导风向为偏北向,风向频率为45%,年平均风速高达3m/s,最大风速20.7m/s。 3、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 境内由西北向东南呈缓慢倾地带,坡度10°-15°或小于10°。地势西北高,海拔60-120米;东南低,海拔35-40米.丘陵面积1382平方公里,平原湖区面积662平方公里。 4、地层地质构造 1)区域地质概况 ①地层岩性 本区出露地层以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为主,该层构成场区自然岗地,在现代河床及河道变迁区沉积有第四系全新统地层。现将第四系地层分述以下: 全新统(Qal4):其分布在汉江一级阶地,土层由棕黄色粉细砂、轻亚粘土、黄褐色亚粘土组成,土层较厚,均10m以上,最厚达26m。 上更新统(Qal3): 该土层为二元结构,上部由棕黄色粘土、亚粘土构成,厚6.6~27m,下部为淤泥质轻亚粘土、砂、砂砾石层,厚度10~40m。 ②地形地貌 工程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江汉盆地边缘,为垅岗地形,属构造剥蚀和冲蚀地貌,总的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向东南有降低的趋势。地表略呈阶梯状,大体有100m、70m、50m三个台阶,分别构成汉水III、II、I级阶地,阶地大部分为基座阶地,少部分为内叠阶地。 区内岗谷状地形总体走向南北向,两侧谷顶高程60m~80m,谷底高程40~60m。地表水系顺岗谷展布,走向同样南北向,向南汇入海子湖及长湖。 ③水文地质条件 就所研究的第四系,其水文地质总体可以分成上下两个含水层。 上部孔隙含水层:它由Q4ml中的砂、轻亚粘土组成,岩性变化大,含水特征平面差异较大,土壤粒度细,渗透性差,渗透系数k=0.5~4.11m3/d,水量小,经民井抽水试验,涌水量为0.11~0.95m3/h,潜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并与河、渠、湖等存在互补的关系。 下部孔隙承压含水层:它由Q4ml+l的下部砂与砂砾石组成,并以Q4ml+l的上部粘土为隔水顶板,含水层厚度20~40m不等,其富水性好,经抽水试验,其单位涌水量在11~80m3/h.m之间,透水性较强,渗透系数k=8~40m/d,该层地下水主要受汉江的远程补给,局部地区受基岩地下水或上部潜水补给。 (2)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 工程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江汉盆地边缘,西以荆门——南漳断裂为界,东以沙洋——胡集断裂为界,场区基底由白垩系地层构成。 南漳——荆门断裂是由一组断裂组成的复杂断裂带。断裂总体方向及主干断裂呈NNW向,分支断裂NNE向。倾向E∠50°~70°,局部倾向W。断裂东侧为荆门断凹,西侧为荆山褶皱带,南西为荆当盆地。断裂沿古生界与红层接触处通过,即呈断续分布,局部被红层不整合覆盖。 胡家集——沙洋断裂为汉水断凹西侧的隐伏断裂,断裂呈NNW方向,倾向E,倾角较陡。断裂以东的汉水断裂凹沉积了约2000m厚的白垩——第三系,西侧为乐乡关单边断凸,为前震旦系及古生界分布隆起区。 近代地震活动概况:根据历史记载,荆门县从1274~1865年共发生六次地震,钟祥县于1407年、1469年、1603年共发生三次烈度为VI~VII度,震级为5~5.5级地震。 1959~1973年地震台记录的地震,荆门地区在南漳——荆门断裂西侧 以及荆门断凹中共发生34次震级大于2.0级地震,其中大于3级地震9次,最大一次为4.2级,地震属孤立型类型。 从以上地震记录看,场区地震频度高,震级低,中强震远离场区。 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当设防标准为50年,超越概率按10%考虑时,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 5、河流水系 沙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