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判断.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 2期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判断武道房摘要:本文对古代文学教学的价值判断作出一个历史脉络的梳理,认为文学的教学史,即是价值判断的变迁史。儒家的雅正观念是历史上文学教育的主流价值判断,五四”之后这个传统被切断。在现代性流弊层出不穷的今天,古代文学的教学应该从前现代中吸取精神资源,倡导儒家的君子品格,以育人为目的而进行文学教学的价值重建。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价值判断近年来与学生交流以及在网络上、学术会议上都碰到了学习、研究古代文学的意义追问问题。有就学术研究而言,我们研究传统文化遗产目的是为了弄清历史真像,主要运用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但就教学而言,仅有事实判断是不够的,教师还负有育人的职责,不仅要介绍知识,更主要的还应该有人文关怀,把古代文学中的真善美介绍给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使一己之道,一身化作千百亿传播给社会并达到引导社会、改造社会的目的。所以现代知识分子不应该只成为知识的传声筒,更应该肩负起传道的功能。那么古代文学教学中如何处理价值判断问题?本文对古代文学教学的价值判断先作一个历史脉络的梳理,并对当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浅见,以就正于方家。一、古代文学教学价值判断的历史回顾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已有久远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以《诗经》教授弟子。对于《诗经》三百篇,孔子解释的总原则是“思无邪”。至于这样解释是否合乎《诗经》历史原意是另外一回事,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价值判断方式:要求学生对《诗》的理解要合乎道德的善。在这一原则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本来是描写美女的诗句,而孔子在解释时却要联系上“礼仪”之类的做人道理。(《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汉代所谓齐鲁韩毛四家说诗,大抵都是继承孔子的说诗传统,流传至今的《韩诗外传》几乎全是道德解说、伦理规范以及对人生的忠告。即如《毛传》,解说每一首诗,也总是先点明歌颂什么,讽刺什么,目的是在育人,而不是审美。所谓三百零五篇可以当谏书,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说明今天的人们当成文学欣赏的《诗经》,在古人则更重视其伦理教化的功能,其目的是通过学《诗》培养君子品格。魏晋以降,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人开始自觉地写作美文,将其视为“不朽之盛事”,从而更看重文学的审美品格。虽然文学开始重视形式,讲求文采,但通过文学明道、传道的意识在历史上始终没有中断。刘勰的《文心雕龙》,提倡“征圣”和“宗经”,认为文学应以圣人的著作为学习的榜样,所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也就是说文学只有“明道”,才有其自立和流传的价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虽然从经学的附庸中日渐独立出来,但文人士子所受的教育,仍以六经为主。据颜之推《颜世家训》,在南北朝战乱易代之际,那些不学无术的世家子弟在离乱之后,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他们因别无治生的本领而命运悲惨;而那些“百世小人”,也就是寒门子弟,如能明《六经》之旨,犹为一艺得以自资”,“尚为人师”可以糊口(参见《颜氏家训·勉学》)。由是可知,即使是在战乱年代,儒家的六经教育仍是整个社会教育的基础,这已成为人民大众的普遍选择。这种教育对文学艺术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唐代至北宋,进士考试重诗赋,唐以来教人写诗的各种诗格之类的教科书非常之多,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偏重文学,看重艺术,实际上并没有脱离经学的价值判断。据《新唐书·选举志》:“凡进士,试时务策一道,贴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等。”南宋时也有人提出,诗赋需“贯穿六艺,驰骋百家,拘以骈俪之制,研精覃思,始能成章”《通考·选举四》)。由是可知,做好诗赋也必须贯通六经百家为基础,经学对诗赋的哺育和营养不可低估。这就不难理解初唐四杰武道房,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45“““““(为什么批判齐梁诗风,陈子昂为何提倡“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李白、杜甫为何“上薄风骚”、关心现实,元稹、白居易为何兴起新乐府运动了。以诗赋取士,虽然也造成了士风躁进浮艳的流弊,唐以来受到不少人的批评,但因为这种考试方法与经学的联系,使经学的价值判断直接影响到诗学,用这种选举法录取的士子,出现了不少爱国爱民的能臣廉吏。正如苏轼所说: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苏轼全集·议学校贡举状》)韩愈等人掀起的古文运动,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古文能更好地传播儒学,学写古文的真意在于传道、明道。从宋仁宗庆历新政开始,科举制度改革,进士试三场,先策,次论,次诗赋,把诗赋放在次要地位。至宋神宗时王安石进一步改革,考经义,废诗赋。从此之后,古文运动进一步开展,讨论古文写作的教科书多了起来。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以

文档评论(0)

yxud48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