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CH08心 理 防 卫 机 制.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八 章 心 理 防 衛 機 制 第一節 焦慮與心理防衛機制 第二節 異常行為 第三節 心理防衛機制、異常行為、與人際關係 第一節 焦慮與心理防衛機制 一. 焦慮 二. 焦慮與心理防衛機制 一. 焦慮 指個人對任何會威脅到自我的情境或環境所產生的反應,是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擔心、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複雜的情緒狀態。 Freud 將焦慮分為三類: 1.客觀焦慮(objective anxiety) 2. 道德焦慮(moral anxiety) 3. 神經焦慮(neurotic anxiety) 1.客觀焦慮(objective anxiety) 面臨一個實際問題時,所產生的情緒反應,稱之為客觀焦慮。 其來源,主要是外在世界的危險或威脅;當個人能夠成功地應付這些外在事件後,焦慮狀態即會消除。 2. 道德焦慮(moral anxiety) 當個人的實際行動或想法,與個人的超我(superego)相互衝突時,所產生的罪惡感,即是道德焦慮。 3. 神經焦慮(neurotic anxiety) Freud認為,個人的潛意識中,具有性的衝動與攻擊的衝動,當這些原始的衝動,受到外在的壓抑而產生衝突時,會導致個體緊張不安,而形成莫名的焦慮,即所謂神經焦慮。 二. 焦慮與心理防衛機制 焦慮是相當具威脅性的情緒狀態,因此,個人會設法加以改善。 克服焦慮的方法,可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適應性策略(adaptive devices) 另外一種就是不良的適應策略(maladaptive advice),也就是心理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 心理防衛機制主要可分為下列幾種: 1.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2.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3. 轉移作用(displacement) 4. 投射作用(projection) 5. 潛抑作用(repression) 6. 理智作用(intellectualization) 7. 認同作用(identification) 8. 昇華作用(sublimation) 9. 補償作用(compensation) 10. 退化作用(regression) 11. 否認作用(denial) 1.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當個人面對引起焦慮的事件時,試圖為該事件提供看似理性、合理、且為社會所接受的解釋,即以「好理由」代替「真理由」。 2.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自我為了控制或防衛某種不被允許的衝動或想法,而做出與衝動或想法相反的行為。 3. 轉移作用(displacement) 個人對某人、或某事物的負向情緒,轉移到較不具威脅性的人或事物上,尋求發洩。 4. 投射作用(projection) 個人將自己內心不被社會接受的想法,加在別人身上,認為是別人具有這種想法。 5. 潛抑作用(repression) 個人壓制自己痛苦的經驗、記憶、欲念、或衝動,使它們存留在潛意識之中,以免形成焦慮、恐懼、或愧疚等情緒壓力。 潛抑作用與抑制(suppression)或自我控制(self-control)不同,後兩者是指個體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以免不被社會認可的欲念或衝動,表露於外;而潛抑作用則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壓抑的活動。 6. 理智作用(intellectualization) 個人完全以理性的態度,面對帶有情感的情境,避免因為自己感情的涉入,而產生焦慮或痛苦。 7. 認同作用(identification) 當個人無法獲得成功或滿足時,便模仿其他成功的人,或將自己比擬為成功者,藉此在心理上分享成功者的快樂,而使個人因挫折而產生的焦慮,能夠消除。 8. 昇華作用(sublimation) 個人將不被社會認可的動機或欲念,以符合社會標準的方式表現出來。 9. 補償作用(compensation) 當個人無法達成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或者在某些事情上,遭遇失敗時,他們可能會轉而從事其他能夠成功的活動,使自己嚐到成功的滋味,藉以彌補因失敗而喪失的自尊與自信。 10. 退化作用(regression) 當個人遭遇挫折時,以比較幼稚的行為或想法,來應付挫折的困境,藉此引起他人的注意,或博得同情,達到降低焦慮的目的。 11. 否認作用(denial) 遭遇極大創傷的人,事後可能拒絕承認這些不幸的事,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並且經由拒絕面對不愉快的事實,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共同特徵: (1)它們都是在潛意識中進行,因此,個人並不知道自己正在進行此種防衛策略; (2)它們都是藉由扭曲、偽裝、或否認事實,來減輕個人的焦慮或罪惡感,並試圖維持自尊。 第二節 異常行為 一. 因焦慮而產生的異常行為--精神官能症 二. 精神分裂症(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