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样对待“死生事大”命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人如何对待“死生事大”命题 清明节,是一年一度最能贴近不断呈现“死生事大、无常迅疾”主题的特殊时节,这是它特具的精神气质。 ? ? ? ? 在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演化为一种民俗意义上的节日。从唐宋以来,人们逐渐把起火(寒食告终)、踏青(修禊消灾)、扫墓(祭祀先祖)等多种古老风俗集合于清明时节,久久扎根存活在民间生活里。将清明设置为法定假日,赓续传统,顺应民意,大家都比较满意。 ? ? ? ? 激活传统节日,事情还只是开头。把节日升华为有教化意义的民间活动,事非容易,不可小视。如何把活跃在民间的风尚习俗从文化意义上加以提升,成为一种培育提高人的品格和民族素质的教化活动,古来的知识分子不乏讨论。在中国,文化的本义就是要顺应人的本性(质),加以引导、校正、提炼、升华,循循教诲(文),化之为“文质彬彬”,成为精神与行为日臻向上的文明“君子”,而非屈从原始本能冲动、专事“吃喝玩乐总动员”的“小人”。古来贤哲从来看重这个过程,谓之治国根本、民治先务。为民治国,教育反人性,殊不可行,无待饶舌。若是一味媚合浅薄的民风,放任人性之不善泛滥,其祸害非同寻常,警世的议论在古书上也遍处可见。 ? ? ? ? 现在祭祀孔子的场面越来越豪华,殊不知先师断不会因此而感到特别高兴。先生早就警示过:“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所指者,治丧与祭奠都包含在里面。黄六鸿是史景迁在《王氏之死》里特别表彰过的清初郯城“模范”知县。他就坚持州县长官不应该只关心财政收入和地方治安。治理地方,必须以民为本,“教养”两字当头,“雍熙之治”的理想才可能实现。民无以养,不能仰事俯育,走险抗迫,势所难免;民无以教,不知孝悌礼义,犯上作乱,必无所不为。因整饬风尚,针砭时弊,就说到治丧与孝道的话题上。黄氏深有感触地说:“与其死后多金之费,何如生前一七之甘?甚有亲疾尝药之未闻,一旦归泉,空作荐亡之佛事;含殓附身之未谨,诸亲送殡,反装优会以饬观。”(《福惠全书》)现在听到的情况,也有比过去更甚者。父母一息犹存,子女已迫不可待,攘夺争吵于病榻前,不顾濒死尊长作何感慨;坟前竟为遗产重启纠纷,詈骂与拳脚相加,亲情亦随冥纸灰飞烟灭。 ? ? ? ? 由此我也就想到,许多人过清明节,却未必都能在文化内涵上正确理解清明节的“精气神”,使之变得对自己、对子女有更多的教育意义。 ? ? ? ??民俗大凡源起于普通人日常生活里产生的心理需求,例如消灾、祛邪、避祸、祈福、许愿、求助等等。仪式是有形的,也总是表面的;节日借仪式而存活,但若没有内在的精神要求灌注其中,就只能停止在原始的心理水平上,难免于实利而浅薄。有文化与没有文化,在这点上就显示出境界的高下悬殊了。例如,原来消灾祛邪、巫术意义上的“修禊”,在王羲之时代还独立存在,但已经演变成一种文人聚会娱乐的性质。即使如此,“书圣”在赞美大自然之美、挥洒豪放之余,没有放弃对内涵深层的人生意义的追问。大家读《兰亭集序》,行将结尾之前,不是煞风景似地说出了一段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就是对民俗的文化意义加以提升追问的一个极好事例。 ? ? ? ? 我以为,清明节的民俗,实际上也是一年一度最能贴近不断呈现“死生事大、无常迅疾”主题的特殊时节,是这一节日特具的精神气质。什么节日都可能被取消、被淡化,它却始终存活延续,就是因为清明节纪念的对象是“死者”,而“死”又是每个余生者人人都要平等地接受的终局,就像王羲之说的,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 ? ?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扫祭之时,进入“死者的丛林”,站在生死咫尺相隔的边界上,谁可能不想到这个严峻的生命主题:短暂的人生,如何过得更有意义,上对得起父母授以肤发,下有益于子孙未来前程?记得有人告诉我,当一个人由死而想到生,而不是苟延残喘地由生老病死走到终局了结,他的人生哲学才会变得十分深刻。我不知道这是哪位西哲说的,也不想抽象地发挥这层曾震慑过我灵魂的大道理。 ? ? ? ? 兹举两例,说明古人是如何将尽孝道与为人做事联系在一起,真正严肃地对待“死生事大”的命题,把对先人的纪念不止停留在仪式上,而是延伸为一种有益于活着的人实现生命价值的生活启迪。 ? ? ? ? 明朝万历年间担任过山东、陕西、山西地方长官的吕坤,所任之处,无不以教化为重,有《新吾先生实政录》传世,被视为官员教育的优秀范本。其先母生前痛目失明,“四望一无所见,辄以头触壁号哭,不食者三日”,百般设法,让“瞽妇弦歌以娱之”,心情渐安,进食一年,平静死去。他除了每年祭祀至诚之外,“每念先慈失明之苦,见失目者乞食,恻然悯之,给食倍于诸丐”。在山东分管济南地区时,他四处收养流亡的盲童,男的教授说书卦卜,女的置乐具,教以弦歌,使之自食其力,不至行乞于途;待其成年后,凡有合适者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