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章敬保2014201044高等材料力学性能期末报告
《高等材料力学性能》期末报告气体多元共渗渗层的力学性能研究 姓 名: 章敬保 学 号: 2014201044 班 级: 14级硕士2班 专 业: 材料学 联系方式: 任课老师: 戴光泽 教授 2015 年 6 月目 录1 前言12 多元共渗技术12.1 多元共渗的原理12.2 多元共渗的特点及运用23 多元共渗渗层的结构与力学性能33.1 多元共渗渗层的结构33.2 多元共渗渗层的力学性能43.2.1 多元共渗渗层的结合力43.2.2多元共渗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及其分布53.2.3 多元共渗渗层的硬度与脆性73.2.4 多元共渗渗层的塑性93.2.5 多元共渗渗层的耐磨性93.2.6 多元共渗渗层的疲劳性能123.2 .7多元共渗处理后材料的抗弯性能174 总结21参考文献:23 气体多元共渗的力学性能研究1 前言材料是制造业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金属材料又是材料领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在金属材料构件中,80%以上是因为表面失效而报废的。因此,提高零部件的表面强度、耐磨损及耐腐蚀性能,是延长零部件使用寿命、合理配置性能、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金属的腐蚀己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现在已有多种有效的保护措施,既有渗碳、渗氮及气体多元共渗等传统工艺,又有利用等离子体、高能束、化学镀等进行表面改性的先进技术,其中气体多元共渗就是以提高工件的表面性能为目的,不断得到发展的一种材料表面改性技术。自多元共渗工艺问世以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者对多元共渗工艺的机理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以期获得更好的渗层以及更简易的操作方法。但目前国内外对多元共渗的力学性能报道很少。另外,由于多元共渗渗层一般薄而脆,因此人们应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多元共渗处理后的材料具有高的耐磨性,高的抗疲劳性,高的硬度等优良性能,但由于表面脆性严重阻碍了多元共渗技术在高应力条件的使用。但是,为了获得性能更优异的渗层,本报告对多元共渗渗层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对多元共渗工艺的推广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 多元共渗技术2.1 多元共渗的原理低温气体氮碳共渗时,氮原子首先溶入铁中,形成含氮相,当相含氮量达到一定饱和度时,氮与钢中元素形成弥散的氮化物,它们的稳定性、硬度、熔点都很高,对渗层起弥散硬化作用,这就是扩散层。当这个过程完成以后,首先在过饱的相表面发生晶格改组,形成面心立方结构的Y`相核心,并逐步沿表面扩散成层状Y`相,并布满整个工件表面。随着渗氮过程的继续,Y`相外侧形成六方晶格的ε晶核。密排六方点阵的ε相长大速度是各向异性的,氮原子扩散方向与长大方向一致的晶粒得到发展,其他方向长大的晶粒被抑制,最后生成柱状ε相化合物层〔2〕。氮碳共渗是在低温范围内进行的。碳原子在铁中的扩散速度稍高于氮原子,但碳原子在铁中的固溶度却低于氮原子的固溶度。因此,在氮碳初期,碳在工件表面迅速达到饱和,并析出超显微的碳化物,这种碳化物对渗氮起触媒作用,促成氮原子的吸收。当氮原子在a铁中达到饱和而生成ε相和Y`相时,这两个相中都能溶解相当多的碳, ε相能溶质量分数为3.8%左右的碳,Y`相也能溶质量分数为0.2%左右的碳,这就为碳的进一步渗入创造了条件。由于氮原子和碳原子的这种相互促进作用,使共渗速度得到很大提高〔3〕。气体多元共渗就是在特定的温度下,将含有多种元素的气体通入炉内,使气体在特定温度下分解并产生大量所需要共渗元素的活性原子,这些活性原子吸附到工件表面,并与工件表面的金属原子反应生成化合物,随着工件表面吸附活性原子浓度的增加,导致表面活性原子逐渐向工件内部扩散,最终形成一定厚度的渗层,实现多种元素的同时渗入,达到改变材料表面性能的目的〔4、5〕。N、C、O、S多元共渗是指工件在含有氮、碳、氧、硫的氨气和添加气的气氛中加热(600℃-700℃),保温一定时间(2-3h左右),实现N、C、O、S多种元素的同时渗入〔6〕。该工艺也是以渗氮为主,同时渗入其它元素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性能。多元共渗与氮碳共渗很相近,其主要应用材料也是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钢、工模具钢、不锈钢、铸铁、粉末冶金等材料〔7〕。2.2气体多元共渗的特点及应用目前生产中广泛使用共渗工艺,如C-N、N-C、C-Al二元共渗,S一N一C、C-N-B三元共渗等。某些共渗工艺不仅可以提高渗层的形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