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之十
第十章 攻击行为
——意图对他人的伤害
“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而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刘易斯,托马斯
(Lewis Thomas,1981)
主要内容
什么是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理论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如何减少攻击行为
什么是攻击行为
什么是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aggression)定义为企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两种: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谋杀)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恐怖活动)
两种攻击行为
大多数恐怖活动属于工具性攻击行为。
罗伯特·佩普(2003)对1980~2001年间发生的所有自杀性爆炸事件进行研究后指出:“所有自杀性恐怖活动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有明确的、现实的和战略性的目标——迫使自由的民主国家从恐怖分子眼中属于他们的家园的领土上撤军”。
攻击行为的理论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先天论(本能论)
攻击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来的本能,人们基本不能摆脱它,只有通过替代性的活动消耗侵犯动力,才能使侵犯倾向得到控制。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弗洛伊德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基本本能,一种叫性本能,一种叫自我本能,人的侵犯行为是由性本能所引发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弗洛伊德出版了《超越唯乐原则》一书,提出了两极化的本能假设,一种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另一种是死的本能。生的本能追求生命、爱和创造,死的本能向外表现为伤害、破坏、征服、侵犯,向内表现为自我惩罚、自我谴责、自我伤害、自杀。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洛伦茨
侵犯是一种本能,它不指向毁灭,而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通过侵犯可以保护领地、求食、固种,同类的侵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动物的争斗和人类的战争都是如此。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死本能”强调自我破坏性。
洛伦兹强调攻击行为的适应性而非自我破坏性。
共同点:都强调本能是非习得的。
评价:容易陷入循环论证。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神经系统的影响
研究者还是在动物和人类身上发现了一些能够促进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以一只行为专横的大猴子为研究对象,将电极安置在抑制其攻击行为的脑区。另一只小猴子掌握着激活电极的按钮,它很快就学会了在这只跋扈的大猴子变得危险时按下按钮。对脑区的激活机制在人类身上同样有效:一位妇女在其脑区的杏仁核受到无痛的电刺激后发怒,把她的吉他砸向墙壁,差点砸中她的心理治疗师的头(Moyer, 1976, 1983)。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基因的影响
在分开询问的条件下,对异卵双胞胎来说,同卵双胞胎更可能在“脾气很大’或者“经常打架”的问题上给出一致的回答。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几百名新西兰儿童进行了追踪,结果显示攻击行为是由一种能够改变神经递质平衡的基因和童年时期的受虐待经历共同决定的(Caspi others,2002;Moffitt others,2003)。
先天和后天因素是互相影响的。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生物化学因素
酒精
在一项实验研究中,喝醉的人会施加更强的电击,在回忆人际关系冲突时感觉到更强烈的愤怒(MacDonald others,2000)。
在65%的杀人案件和55%的家庭暴力案件中,攻击者和(或)受害者喝过酒(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1993)。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雄性激素(睾丸激素)
“只要把12~28岁强壮的年轻人全部保持在低温睡眠的状态,就可以消除2/3的犯罪。”
——David Lykken:《反社会人格》,1995
5-羟色胺
灵长类动物和人类中有暴力倾向的幼儿和成人5-色胺水平偏低。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
由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驱力可能会被转移,指向其他目标,甚至转而指向自己。
图 经典挫折-攻击理论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人们学会克制直接报复,为避免遭到惩罚,我们会将敌意转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标上。
一则古老的故事----
“一个被老板羞辱的男人回家以后大声斥责他的妻子,妻子只好向儿子咆哮,儿子只能踢狗解气,而狗则把送信的邮递员咬了一口。”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修正后的挫折一攻击理论
有时挫折增加攻击,有时没有。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基于本能和挫折的攻击行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