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融」字构形再议.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楚简「融」字构形再议

楚簡「融」字構形再議 (首發)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劉樂賢先生曾撰文指出:「在楚文字中從双『虫』得聲之字的字形分析方面,目前存在兩種意見,一種認爲雙『虫』是三『虫』即『蟲』之省,另一種則認爲双『虫』是由甲骨文『毓』的右部演變而來。我們認爲,除『流』字以外,其餘從双『虫』得聲之字仍以前一種分析較爲合適。本文對、的討論,也可以說是爲此說提供了新的支援。」劉先生文中列的後一種說法所加的注腳是筆者的文章。筆者文中以為:楚簡的「融」字應分析為從「(毓)」得聲。最近看到《上博文字編》在「融」字條下也注解指出:「按:『』為『』之變形音化。此字雙聲符,楚『祝融氏』之『融』。」又說:「右側偏旁『』、『』等,皆『』之訛變。」與筆者看法相同。今在舊說的基礎上再補充新的材料論說「融」字構形如下: 楚簡的「融」字一般作: (《新蔡》甲三188、197)、(《鬼神之明 融師有成氏7) 當時之所以認為「融」字應分析為從「(毓)」得聲,主要是因為右旁也寫作「」,如: (《新蔡》乙一:22)(《新蔡》乙一:24)(《新蔡》零:288) 這種寫法見於「」,而與「」顯有不同。何琳儀、劉釗、李天虹、曾憲通等先生以為「」是由甲骨文「毓」右旁所從倒子之形演變而來,演變過程如下: (《甲》1760,「毓」所從)( (毓且丁卣,「毓」所從)( (中山王壺,「流」所從)( (《性情論》19,「流」所從)((《性自命出》31,「流」所從) 看得出來,「」象倒「子」,所從的圓圈是倒子的頭部,其下為「羊水」。而圓圈脫離倒子,移位在旁,乃至脫落,就剩下上下兩個「虫」形相疊了。換言之,「」可以省「○」作「」。「融」,余紐冬部;「(毓)」,余紐覺部,二者雙聲,韻部陽入對轉。這種現象也見於楚先鬻熊之「鬻」作: (《望山》1.121)(《包山》217)(《新蔡》甲三:188、197) 也應該理解為從「(毓)」聲。「鬻」、「毓」二字古音同為余紐覺部,通假自無問題。郭永秉先生也指出:「我們知道,文獻中的『鬻熊』在楚簡中就經常寫作『熊』(『』有時也寫作『』,從『示』可能是要突出其為受祭先祖之義),『』其實就是從『毓』字演變而來。『毓』、『鬻』古音相同,都是余母覺部字,在表示生育的意義上,二字通用無別。……筆者懷疑『熊』之『(毓,鬻)』有可能與殷墟甲骨文的『毓』字相似,也可以讀為『戚』。」學者將楚簡「鬻」、「融」釋為從「蟲」(定紐東部)聲,聲音自無問題,但是還是不及與「毓」的聲音密切。況且字形上只能解釋為「原來的『』形也會增益圓圈而變成帶圈的的『』符。」也就是將這些「」形體都解釋為增添飾符「○」,這在數量上不太合理,況且飾符添加的位置也很少見。 《上博三?周易》簡25「虎視融=(眈眈)」的「融」作: 整理者注釋說:「『』,疑『蜳』字,與『眈』音近。」孟蓬生先生認為:「此字實即字,從,(蟲之省)聲。右上之口當爲附加的裝飾符號。」 謹按:一般將楚簡的「融」字隸作「」,由字形來看是合理的。所以《周易》該字字形左旁不應隸作「」,而仍應隸作「」。這種「」旁如曾侯乙鐘的「」作,裘錫圭、李家浩先生釋為「墉」。何琳儀先生分析說是墉或郭之初文。《楚文字編》亦同時歸於「郭」下與「墉」下。又如《上博(一)?孔子詩論》28「牆」作、《郭店?語叢四》2「牆」作,季師旭昇已指出字應分析為從「」(郭、墉)爿聲。《上博(五)?三德》19「勿增」,季師旭昇讀作「牆勿增」。《上博(四)?曹沫之陣》18「城」,無疑應讀作「城『郭』」,而非「城『敦』」。相似寫法亦見於「厚」字偏旁,如(《孔子詩論》15)、(《郭店?語叢一》7),馮勝君先生指出形體下部所從就是「」字,可參看哀成叔鼎(《集成》2782號)字所從「」(墉)旁。而「(融)」可以理解為《上博文字編》所說的「此字雙聲符」。聞一多先生曾引《山海經?東山經》「(獨山)其中多,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其邑大旱」,認爲邾公鍾的「陸」和文獻中的「祝融」,就是《山海經》的「」。《鄭語》的「光照四海」與《東山經》「出入有光」合,火正與「見則其邑大旱」合。郭永秉先生認為聞氏之說應屬可信,可見祝融的得名應該和「光照」的關係密切。而由聞氏所說的「祝融」異文,亦可見「融」、「庸」的確音近可通。 其次,字形右旁孟蓬生先生以為是飾符,筆者上引文以為應分析為從「(毓)」得聲,不過所從的「○」旁誤寫成「口」形。今案:1995年新出老簋銘文曰:「漁于大△」,「△」字作: 張光裕先生隸定作「」,將字形左下的偏旁釋為「号」,解釋說:「形,其上實從『口』,下半仍像兩手上張之形,與『子』之分別,僅『O』、『口』之異,倘『口』乃強調『子』之張口號叫,則正可以解釋該字構形之原意。」李家浩先生則認為字應釋為「也」。並指出:「也」的初文象「子張口啼號之形,疑是字的象形初文」,並說「因為早期寫法的『也』字

文档评论(0)

shaofang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