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VIP

“不确定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确定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不确定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数学“不确定情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情境,有助于促进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进程。设计“不确定情境”不仅可以凸显教学内容中的关键要素,也可以通过数学变式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在数学知识的延伸拓展中揭示本质规律,彰显各种模型的不同特质。   不确定情境 数学教学 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应基于学生的实际,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恰当设置问题情境成了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因数学“不确定情境”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联系紧密,蕴含丰富的数学方法和策略,思维价值高,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数学“不确定情境”就是以包含不确定因素的问题出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等过程,寻求这些问题的确定性的解决策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方法。数学“不确定情境”能使学生在辨识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下面以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中的学习内容为例,谈谈数学“不确定情境”的设计与思考。   一、在不确定中提炼关键要素   创设“不确定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发生阶段,针对情境中的“不确定”成分,探究相关知识的附着点,概括提炼出关键性要素,从而引导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和理解学习内容。   案例1 6.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2课时)(九年级下册)   上?n开始后,教师提出问题:   (1)如图1,在正方形方格阵中,△ABC的顶点A、B、C在格点上。请在图中再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A1B1C1,使△A1B1C1∽△ABC,并说明理由;   (2)对于△ABC与△A1B1C1,最少需要具备几个条件,便可以判定它们相似?   本例中,“不确定”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问题(1)中△A1B1C1构图的位置、大小均不确定,需要学生自主拟定;二是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三个角分别相等、三条边分别成比例这六个条件,最多可以减少几个?当然这个过程中,可以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通过这个“不确定情境”,参照图2,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出多个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关键要素,能有效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内容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在不确定中增进意义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内涵,在数学概念、法则和方法的教学中,可以借助相关问题的变式设计“不确定情境”,通过学生的辨析讨论,从不同侧面去增进知识和方法的意义理解。   案例2 4.2 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一)(第2课时)(九年级上册)   本节课例3之后,教师提出问题:   如图3,一张圆桌旁有四个座位,甲、乙、丙、丁四人随机坐到这四个座位上,求甲与丙不相邻而坐的概率。   本例中研究的“不确定”因素首先是甲究竟坐在四个座位中的哪一个?甲的位置定了以后,又要研究乙、丙、丁三人按怎样的次序落座?由于本节课主要是学习用树状图的方法计算等可能条件下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本题如何用枚举法刻画所有等可能出现的结果成了关键。实际上,本例使用的枚举法是画树状图法的一个变式,可以先定甲的座位,然后直接如图4枚举就可以了,本例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枚举法的作用和价值。   三、在不确定中揭示本质规律   在知识应用时设计“不确定情境”,可以将教学内容适度地拓展延伸,提高知识内容的综合性,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揭示本质规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案例3 9.5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第4课时)(七年级下册)   在本课“思维拓展”阶段,教师提出问题:   (1)如图5,能否用1张A型纸片、1张B型纸片、2张C型纸片拼出一个正方形?并用多项式的积表示a2+2ab+b2。   (2)如图5,能否用1张A型纸片、2张B型纸片、3张C型纸片拼出一个长方形?并用多项式的积表示a2+3ab+2b2。   (3)如图5,能否用纸片拼出一个长方形,并将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   ①a2+4ab+3b2 ②a2+6ab+5b2;   ③a2+10ab+9b2 ④a2+100ab+99b2   本例中的“不确定”首先体现在操作实验的不确定:能否用图5中的纸片拼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其次对多项式a2+100ab+99b2而言,要拼出与此相关的长方形显然太繁琐,那么必须在拼出与前几个多项式相关的长方形的基础上,在不断的操作尝试过程中,归纳揭示出多项式系数与三种特定的纸片的数量存在的依存关系,进而利用这一拼图规律,理解一类多项式因式分解与特定图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将这些蕴含在不确定中的规律挖掘出来。本例不仅为学生理解这一类多项式的因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