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二)特点 抗药性是对有害生物群体而言,对某种特定药剂作出反应 可以在群体中遗传 害虫几乎对所有有机合成化学农药都会产生抗药性 害虫对新的取代药剂的抗性有加快的趋势 抗药性形成有区域性,与该地区的用药历史用药水平有关 双翅目、鳞翅目最多产生抗药性 抗药性是药剂选择的结果 (三)概念 抗性倍数=抗性品系/敏感品系 抗性倍数>5倍(10倍),或抗性个体百分率在10%-20%以上,表明已产生抗药性 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不稳定。 (四)抗药性种类 交互抗性:某种昆虫对某种药剂产生 抗药性,而对其它从未使用过的同一类 型,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机理或抗性机 理相近的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负交互抗性:某种昆虫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 多抗性:某种昆虫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产生抗性 二、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 (一)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选择学说 诱导学说 基因复增学说 染色体重组学说 (二)昆虫抗药性机理 代谢作用的增强,如体内微粒体多功能 氧化酶活性加强 。代谢作用的主要酶: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酯酶、谷胱甘肽 转移酶、脱氯化氢酶等。 昆虫靶标部位对杀虫剂敏感性降低 昆虫靶标部位: AchE(有机磷)、神经钠通道(拟除虫菊酯)、GABA受体(阿维菌素)、昆虫中肠上皮细胞纹缘膜上受体(苏云金杆菌的作用靶标)。 穿透速率的降低 行为抗性 三、 害虫抗药性治理 害虫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 尽可能将目标害虫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 控制在最低水平 选择最佳的药剂配套使用方案,避免长期连续单一的使用同一种药剂 选择最佳使用时间、方法、严格控制药剂的使用次数 实行综合防治,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害虫抗药性治理策略 适度治理:限制药剂使用,降低总的 选择压力,限制用要次数,用药时间, 用药量,或局部用药,选择持效期短的药剂—促使敏感个体繁殖快于抗性个体,降低整个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 抗性监测的作用 抗性监测:测量抗性频率或强度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 1.抗性监测是设计抗性治理方案的依据 2.用于评估抗性治理的实际效果 一、概念 是指本来对农药敏感的野生型病原物 个体或群体,由于遗传 变异而对药剂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现象。 病原物抗药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病原物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抗药性状可以稳定遗传;二是抗药性突变体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合度,即与同种敏感野生群体具有生存竞争能力。 植物病原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尤其是对内吸性杀菌剂的抗性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和农药工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 发展概况 20世纪50年代前:主要使用保护性杀菌剂,抗药性并不突出 20世纪60年代末: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等开发和使用,抗性出现普遍 国外关于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抗性机制研究不断深入,对内吸性杀菌剂如多菌灵的抗性机制研究已达分子水平。 我国关于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研究,主要处于监测水平,而对抗性遗传机制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三、病原物抗药性发生机制 抗性机制方面进行研究, 一方面加深了对杀菌剂抗药性的认识, 另一方面为防止或延缓抗药性产生制定对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单基因抗性 (单位点),质量选择(不连续分布)抗性水平高、进化快、固有抗性风险高 (二) 生化机制 作用位点亲和力降低:病原菌通过改变杀菌剂作用位点的结构,使杀菌剂与其作用位点的亲和能力降低,导致其杀菌能力下降。 减少吸收或增加排泄:有些病原菌在杀菌剂大量进入体内后,能迅速地将杀菌剂排出体外,避免其自身中毒。病原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降低了杀菌剂进原菌的能力,使杀菌剂不能达到其作用位点,因而无法发挥其杀菌作用 解毒能力加强或活化能力降低:病原菌通过自身代谢将有毒的杀菌剂转化为无毒物质,从而使杀菌剂失去杀菌能力。 改变代谢途径或形成保护性代谢途径:病原菌通过改变其代谢途径,使杀菌剂无法在作用位点发挥作用,从而降低了杀菌剂的杀菌能力。 四、病原物抗药性监测常见方法 菌落直径法、 干重法测量、 浊度法、 孢子萌发法、 活体测定法、 生化测定法、 DNA探针杂交和PCR指纹图谱 五、影响病原物抗药性群体形成的因素 病原物潜在的抗药性基因 抗药性遗传特征 药剂作用机制 适合度 病害循环 农业栽培措施和气候条件 五、病原物抗药性治理 农药科学复配和轮流使用 在了解杀菌剂的生物活性、作用机理和抗药性发生状况及其机理的基础上,研制复配杀菌剂。 例如DMI和十三吗啉都是抑制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防治白粉病的特效药剂,但前者作用位点是14α-C的去甲基,后者是阻止△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