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型政党获奖作品
搏击“挑战”浪潮“敢为先”,困境变通途
淄矿集团新河机修厂党支部书记:于丹
前不久,华为的总裁任正非撰写了一篇内部文章,名字叫做《一江春水向东流》,引起整个行业巨大反响。他在文章中这样阐述道: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因为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故此,向东流是自然规律,企业的外部环境及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就如同这一江春水,有其发展的自身规律。作为一个企业,在强大的自然规律面前,力量是渺小的,不可能逆潮流而动,怎么办?。。。
听到这里,在座的各位不知有何感想,您是否会情不自禁地扪心自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强大的自然规律面前,尤其是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我们,该怎样办呢?是等待,还是挑战?我想,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在顺应大势之趋的前提下,搏击“挑战”浪潮“敢为先”,困境定会变通途。好,结合今天的党课,谈一下我个人浅薄的理解和看法,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一:挑战生存、开拓进取的精神“敢为先”,终使困境变通途。
各位党员,有谁能够忘记,95期间的淄矿集团,正处在被资源枯竭的巨大危机笼罩的当口,现存的几个生产矿井,都面临倒闭,那时的淄矿集团曾一度被确定为,全国煤炭行业中36家特困企业之一,生存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这种巨大的生存危机面前,如何摆脱资源日趋枯竭的困境?又该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面对一个个无法回避的挑战,痛定后的淄矿人开始了冷静的思考:他们强列地意识到:“不走出去,寻找资源,我们就会饿死”。就是在这种“挑战”生存压力的推动下,淄矿人勇敢地迈出了开拓进取“敢为先”的第一步,也由此踏上新征程的步伐。
在省内:早在1996年淄矿集团便吹响了走出淄博,寻找新资源的号角。两年后,济北矿区投产。这是淄矿集团走出淄博的开始。此后,淄矿人从未停下脚步,先后在济北矿区建设了多个矿井,2005年唐口煤业公司投产,宣告淄矿集团首个千万吨煤炭生产基地正是落成。历时十年的济北矿区,建设开发速度之快、投资之少、模式之新,创出了中国煤矿工业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开创了中国煤炭建设生产的新模式。
在省外:早在2002年,淄矿集团就抓住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一批批淄矿人带着雄心和梦想,率先走出省门,来到三秦大地,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大行动。由此拉开了山东煤炭企业“走出去”的帷幕。2005年,年产300万吨的陕西亭南煤矿建成投产。从此淄矿集团更是频频出手,先后获取了陕西、贵州、云南、内蒙古等地的多家煤矿。2006年,拥有省外资源量达到54亿吨。淄矿集团也由此成为山东在省外开疆拓土“敢为先”的第一人。
忆往昔,淄矿集团的开拓者们,用自己的亲身例行见证了淄矿人骨髓里就蕴含着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开今朝,在座的每一位共产党员,此时此刻,浑身的热血是否已经沸腾,那就积极投身到淄矿集团开拓、进取的行列之中,用我们的青春和热情去谱写淄矿集团又一轮:搏击“挑战”浪潮“敢为先”,困境变通途的新篇章。
二:挑战自我,创新突破“敢为先”,终使困境变通途。
任何一次革命性的创新,都是对传统思维的彻底颠覆;任何一次超越实限的突破,都是对世界前瞻科技的有一次挑战。从扬帆起航、进军济北的第一天起,淄矿人就把“敢为先”的“创新”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平均每年都拿出一笔巨资,鼓励科技创新。单单是埠村煤矿职工李传忠一人,过去就有4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他本人也由此获得了淄矿集团授予的“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的殊荣,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接见。
由此可见,淄矿集团对创新的高度重视,举目共睹。2012年淄矿集团获得了山东省企业,重大创新成果奖的荣誉称号。
众所周知,2012年是中国煤炭行业的“寒冬”之年,就是在这样一个严峻的经济背景下,淄矿集团却由“创新”带来的捷报,令人振奋:2012年淄矿集团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实现销售收入28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6%,创出了历史新高。利润和经济增加值,分别比预算指标,增长17%和27%。企业的11项重要指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为此,董事长记张寿利同志在年度报告中这样总结道:刚刚过去的2012年,淄矿集团的发展遇到了前到未有的挑战,宏观形势趋紧、煤炭需求的急剧下滑、煤炭价格的大幅下跌,这是煤炭市场在历经了“黄金十年”之后,遭遇到的一个最寒冷的“冬天”。“逆境中的淄矿,依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这与我们把‘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是密不可分的。今后我们还要把创新作为企业:应对形势之需、稳定经济之策。”
今天的淄矿集团又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发起了“挑战”“商业模式创新”的攻势,率先突破、抢占先机。全面推进内部市场化、煤炭营销、企业转型等“十大创新模式”。目前在人均创收、人均效益、人均税费等四项指标位居山东能源的首位。毫无疑问,淄矿集团正是凭借着”敢为先”的创新,结出了令业界刮目相看的硕果,终使困境变通途。
一路走来,归根结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