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简体繁体字之争 (4).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简体繁体字之争 汉字简化快六十年了,本来这就是文字进化的必经之路,可是最近台湾人吵吵嚷嚷说什么他们使用的繁体字是正体,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要保证中华文化纯洁就绝对不能简化成残体字云云。既然他们打上门来,那我就从文字进化角度来论述一下文字的发展过程。如果台湾人能驳倒我的观点,我认输,如果驳不倒,你们哪里丢了面子自己到哪里去找去,从此别再拿文字说文化。 汉字是怎么来的,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造的。当时造的字是什么样的,已经不可考了。现在我们能在实物上看见的最古的文字,只有商朝的甲骨和钟鼎文。甲骨文根本就不是字,就是些占卜用符号,没人看的懂。然而谁都不认识的字是不能传递信息的,于是甲骨文进化到了篆字。春秋战国为大篆,秦始皇“书同文”,统一为小篆。李斯把小篆匀圆的笔画稍改平直,创建了隶书,到汉代才出现平直扁正的正式的隶书。汉末进化为楷书并取代了隶书,通行至今。也就是说,代表中华文化的“正体字”,至少也应该是篆字。篆刻治印是金石艺术,你那台湾的繁体字刻章是老农民领钱粮的手戳,好好意思说是文化。 本文准备从汉文字笔画的简化,文字发展的趋势,来论述简体字是文字发展的必然。已及为什么台湾人和中国大陆的一些“公知”要极力反对简体字。 汉字属于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演变来的。篆字圆折,多少还有些象形的味道,到了隶书和楷书,字形则基本和形象脱离了。古人并不愚蠢,他们早就将形象改得简单,因为书写横平竖直的笔画,要比画曲里拐弯的图像简单快捷。然而,楷书只是字形上的进化,笔画还都保留着。鲁迅先生就很形象地分析过:“如“寶(宝)”字,则要画一个屋顶,一串玉,一个缶,一个贝,计四样;我看“缶”字还是杵臼两形合成的,那么一共有五样。单单为了画这一个字,就很要破费些工夫。 ” 我还记得上小学时老记不住 “聽”字的笔画,常常被老师罚重抄。有个大孩子告诉我说,“聽”就是“耳王十四一心”六个字写到一块儿。直到现在我练书法时写听字都照这个顺序。六个字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字,要七岁的小孩写在半寸见方的格子里,小孩不恨你才有鬼了。那些 鼓吹繁体字的台湾大佬,你们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恨不恨让你们把“臺灣”写到格子里,写出格子或写错笔画就罚你们重抄的老师,要说小孩话,别说那些长大以后灌输到你脑子里的冠冕堂皇的词。 文字是人类交流和学习的工具,而普及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繁体字难写难认,就成了普及文字难以跨越的门槛。五十年代初期,中国的文盲高达百分之八十到九十,要扫盲普及教育,推广简体字势在必行。而且,简体字并非始于五十年代,可以说古已有之了。且不说苏东坡,文徵明,怀素等古代书法大师的字帖里就有不少简体字,乾隆皇上御题碑文里也有简体字。公布简化汉字,只不过是历代已经存在于民间的简化字的归纳总结而已,就是有新造的,也是个别的。 其实,早在一九○七年,浙江桐乡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署学部副大臣劳乃宣就出过一本《简字全谱》。不过那会儿国民党还是“乱党反贼”,被清政府打的逃窜东洋避难,没有闲情读这本书。民国初年,劳乃宣主张复辟,民国的先生们当然要鄙视一下封建制度的孝子贤孙,不屑读他的著作,也就不知道简体字成书的历史竟然比民国还要久远。 至于为什么台湾人和中国大陆的一些“公知”要极力反对简体字,鲁迅先生早有论述,而且说的极清楚,我抄在这里就行了(引自《门外文谈》): “因为文字是特权者的东西,所以它就有了尊严性,并且有了神秘性。文字既然含着尊严性,那么,知道文字,这人也就连带的尊严起来了。新的尊严者日出不穷,对于旧的尊严者就不利,而且知道文字的人们一多,也会损伤神秘性的。文字难,文章难,这还都是原来的;又加以士大夫故意特制的难,却还想它和大众有缘,怎么办得到,但士大夫们也正愿其如此。” “我们中国的文字,对于大众,除了身分,经济这些限制之外,却还要加上一条高门槛:难。单是这条门槛,倘不费他十来年工夫,就不容易跨过。跨过了的,就是士大夫,而这些士大夫,又竭力的要使文字更加难起来,因为这可以使他特别的尊严,超出别的一切平常的士大夫之上。” 如果文字易识,大家都会,文字就不尊严了,文化人也跟着没有尊严了。于是,他们就用漂亮话把持文字,保护自己的尊荣,尤其以国内的一些文人为甚。简体字推广六十年了,除了练书法,和港台有联系的文人外,社会上已经很少有人还认识繁体字了。于是,认识繁体字也就成了一种值得骄傲的资本(那认识篆字的,是不是也应该鄙视一下只认识宋体字的)。他们以为认识繁体字就高人一等,不仅鄙视不认识繁体字的工农大众,还遍出些顺口溜讽刺简体字,说什么“乡无郎,云无雨,魔仍是魔,鬼还是鬼。”云云。 也就是你们村的私塾先生写乡字有郎,你看看文徵明,董其昌等书法大师碑帖里的乡字里有郎吗?云字本来就不应该有雨,我上一段最后两个字“云云”和雨就一点关系没有。而且 《楚词》里就有“旦为

文档评论(0)

qhhb4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