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村支书和他未竟的事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逝去的村支书和他未竟的事业

逝去的村支书和他未竟的事业“王海潮死了!”得知自己曾经采访过的朋友遭遇不幸,记者大为震惊。XX年2月4日,记者奔向了王海潮所在的村――山西省平顺县虹梯关乡西井山村。 翻越西井山 早在XX年7月初,记者就踏访过这片土地。身为西井山村党支书的王海潮,着一身发黄的老式军绿色公安制服,挽着两个裤脚,端着一碗面条蹲在工地监督道路施工的场景,成了他留给记者的最后印象 当时,从平顺县城没有直达西井山的公共汽车,记者只能随乘开往棒蛟的车到西井山脚下的库蛟村。那里距离目的地还有近15公里的崎岖山路。 进山的路,像用刀子刻在绝壁之上。垂直的悬崖上,碎石路盘旋层叠、蜿蜒如虹,一侧紧贴崖壁,另外一侧多是无底深渊。此时正值冬季,草木凄迷,禽鸟绝迹,行人罕至,车子孤独地行进在山间。真可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来形容这里的景象。上次走这条路是夏季,山涧雨雾弥漫,山峰翠屏叠嶂,抖动飘摇的车子伴随着诡谲幻化的白色云雾,令人头晕目眩。这就是平顺县境内典型的“三跳路”――车在路上跳,人在车里跳,心在肚里跳 每日往返于这条路上的公共汽车司机,都会在方向盘下方缠绕几尺红布条,以护佑每次出行能够一路平安 第一次去西井山是盛夏的下午,车子走了3个多小时,到达库蛟村已是黄昏时分。黑黢黢的西井山高不见巅,雨一阵紧跟一阵地下个不停。这时,返回县城已经不可能,想要上山,大路满是泥泞又沿路悬崖,走小路又怕天黑路滑,失足坠崖。打电话求援,手机又没有信号。情急之下,记者只得向库蛟村的村支书求助 库蛟村的村支书为记者安排了食宿。次日早上,西井山一名在外求学的学生带着记者,冒雨沿着小路向山顶攀爬。我们步行趟过一大片荒草甸子,来到一座山跟前。驻足仰望半山腰,云雾缠绕,草木葱茏。路在哪里?学生用手中的树枝扒拉一下眼前的草丛,“就从这里上去” 这是记者走过的永生难忘的一条路:两侧的山峰,高耸绝顶;脚下的白云,时而横扫而过,时而又扶摇直上;人几乎得将身体贴着山石向上爬行,到半山腰回头看,悬崖深不见底,只觉得眼前天旋地转 祖祖辈辈的西井山人就走在这样的路上,住在这样的山上,繁衍生息 大山阻挡了山里几代人的幸福梦想,也铸就了几代山里人为走出大山而抗争的坚韧不屈的品格 山上没有水,人们便用扁担从山谷中挑水吃。为吃一担水,常常需要花去一个壮年劳动力近半天的时间 山上没有砖瓦,人们便用锤子、凿子,将青石山打磨成青石块和青石片盖房子住 山上没有土地,人们便将陡峭的山体,开辟出来,用碎石块垒成梯田种植粮食 山里的男人娶不进山外的媳妇,便娶山里的女人 西井山东西跨越7公里、南北绵亘XX年了,这里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这里的群众还在为走出大山作着近乎愚公式的斗争。”XX年4月8日,平顺县委书记陈鹏飞第一次走上西井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在西井山居住过夜的平顺县委书记 历史最终没有忘记这里!千百年来阻梗西井山人一切美好梦想的巍峨大山,终于被一条贯穿天地的通衢大道征服了。这次,车子一直沿着水泥路,盘旋了9周,拐了60多道弯,行进近15公里,直接到达了西井山村委会 这是几代西井山人战天斗地的精神结晶。《修建西井山至石壕公路碑记》上写道:自21世纪70年代,西井山人民在村党支部书记常石锁、石林才、石达荣、王海潮的带领下继踪接力,30年筑路不止,一条道路于群山中扎显…… 踏在水泥路上,看着碑记,记者的眼睛湿润了。王海潮――这位老朋友、老大哥,已经镌刻成了永久的碑铭! 朴实村支书 XX年7月1日,当记者穿过几层云雾到达王海潮家门口时,一位身体稍胖、面显憔悴的中年妇女,用木然的表情说:“他在村委会开会,已经走了3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她就是王海潮的妻子 “村委会在山的另一边。”她说,翻山走小路只要半个多小时,绕大路得走5公里 西井山村委会是一座建在悬崖边上的石砌简易双层小楼。有人把我们引到了二层的村委活动室 在一个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床上、地上、桌边,站着、蹲着满满一屋子人。人群中有头发花白的老头、老太太,也有XX年轻小伙子。西井山村委会正在召开一年一度的全村党员会议 但是,记者要找的村支书王海潮并没在其中。有人说:“他到修路的工地了,过会就能回来。” “海潮回来了!”听见有人在外边喊了一嗓子,记者转身出屋,只见一位身着全套旧式军绿色公安制服的中年男子出现在楼梯口。还隔着几米远,他便冲记者伸出了双手:“欢迎你到我们山里来!” 他的双手粗糙而有力,头发向后背着,虽没什么光泽,却比较齐整,面容黯淡清瘦,表情显得乐观开朗,没有丝毫拘谨。一条高挽的裤管和浑身的泥巴,使得山中的这位“头号主人”显得风尘仆仆 中午饭是鸡蛋西葫芦打卤面。鸡蛋和西葫芦是海潮特意安排人从老乡家里找来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