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浅析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摘要: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对于马克思西方社会理论,是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思考。其核心主要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影响和指导了XX年代到60年代,马克思对现代化的思考主要限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本性,揭示现代化的本质、内在矛盾及历史进程,从而形成了他的西方社会理论,即资本主义理论。第二阶段从70年代到80年代,马克思思考现 代化的视野由西方扩展到东方,探讨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路径问题,从而形成了其东方社会理论 一、马克思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晚年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并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马克思在写《资本论》第三卷“地租篇”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印度、中国、阿尔及利尔等西欧之外的东方国家的资料。其中奇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引起了他极大兴趣。马克思一度中断《资本论》写作,为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做了大量的笔记(学术界称之为“人类学笔记”)。在这些笔记中包含着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二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青年革命者之间频繁的通信,使他们注意研究俄国问题 马克思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等著名论断就是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提出来的 二、东方社会理论的实质 东方社会理论,它是相对于西方社会理论而言的,主要以占世界人口绝大数国家和地区的东方世界为背景,特别是以印度、俄国、中国三国为典型,是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现实社会状况以及未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实质是探讨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后发展中国家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路径的理论构想。它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人类学笔记”的探索过程。其主要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研究印度、俄国和中国的文章、通信以及晚期的《人类学笔记》中。这样,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就在逻辑上呈现为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结构层面。这个层面主要研究社会形态的演变,揭示现代化的本质及在不同民族发展的共性特征;二是文化传统层面。这个层面主要研究现代化在不同民族发展的具体表现和个性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正是在这两个层面的结合上思考现代化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本质上是探讨东方社会现代化问题,并进而反思世界现代化运动规律的理论;其二,就现代化的研究而言,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比他的资本主义理论更为重要,若不研究东方社会理论,我们就不可能完整而深刻地了解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 三、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提出与东方社会的历史定位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是马克思研究东方社会的重要成果。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开始探讨东方问题,这些探讨主要集中于他给《纽约每日论坛报》的若干时事评论以及同恩格斯的有关通信中。在这一时期的论述中,马克思提出了“亚洲式社会”的概念,并初步断言“亚洲式社会”是一种在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发展过程等方面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类型。但是,马克思的立论还未涉及到东方社会当时具体的社会形态、历史基础和演变过程,也未能揭示未来东方社会独特的发展道路,而是将资本主义的殖民同化视为东方社会的前途。这也反映出,当时马克思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和参照系还是将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纳入同一种社会发展轨道的“世界历史”观念。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马克思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地租、商业、高利贷等问题的研究,同时多方面地涉及到对东方社会经济、政治等现象的论述,并且明确提出了人类历史的分期,发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揭示人类原始公社制度的发展方向可以有三至四条途径,即东方形式、古代形式、日尔曼形式以及与东方形式有密切关联的斯拉夫形式。马克思对东方形式的论证,除了沿袭“亚洲式社会”的观点外,又从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加以深化,认为亚细亚所有制形式是人类历史上曾经普遍建立而消失殆尽,在东方社会却一直保存到现代,从而成为一种同资本主义社会并存的形式。可见,马克思在对东方社会的论述中,一直视亚细亚生产方式为一种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殊形态。但是,此时马克思还没有科学的原始社会概念,仅把亚细亚视为原始社会的同义词。从19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马克思主要研究东方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和村社制度。在其5个《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深入探讨了当时世界广大地区存在的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等问题。一方面,马克思揭露了殖民当局对东方社会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歪曲;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东方社会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结构。这一时期,由于马克思接受了原始社会概念,纠正了过去把亚细亚所有制形式作为原生的社会形态的做法,并确认亚洲各国存在的农村公社实质上是一种从原生态到次生态社会过渡时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