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章创新的过程与模式
图3-2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示意图 第一代:简单线性的技术推动型 (Technology Push Model)(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期)。二战后的前20年左右时间随着半导体、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一些产业的新技术突破并成功商业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商业机会,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大量企业通过开发新产品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第一代创新过程模型。 该模型假设从来自应用研究的科学发现到技术发展和企业中的生产行为,并最终导致新产品进入市场都是一步步前进的。该模型的另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更多的研究与开发就等于更多的创新。当时由于生产能力的增长往往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很少有人注意市场的地位。 第二代:线性的市场拉动型 (Demand/Market Pull Model) 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一个竞争增强的时期,这时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尽管新产品仍在不断开发,但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利用现有技术变革,扩大规模、多样化实现规模经济,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许多产品已经基本供求平衡。企业创新过程研究开始重视市场的作用,因而导致了需求(市场推动)模型的出现。该模型中市场被视为引导研发的思想源泉,而研发是被动的起作用。 第三代:技术与市场的耦合互动模型 (Interactive and Coupling Model)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两次石油危机,大量产品供过于求,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这一时期也是创新过程研究的一个高潮,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了成功的创新过程的本质和特点,为企业开展有效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减少或避免资金或资源的浪费。大量研究显示,对科学、技术和市场三者相互联结的一般过程而言,线性的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模型都过于简单和极端化,并且不典型。 Mowery和Rosenberg(1979)于是总结提出了交互(或称耦合)模型。 第四代:集成(并行)模型 Integration / Parallel Model 进入20世纪80年代,企业开始关注核心业务和战略问题。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西方国家开始意识到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优势,不仅来自模仿和JIT生产、质量导向的生产过程,而且发现日本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过程,能够使他们比西方国家更快更有效的不断推出新产品。当时领先的日本企业的两个最主要特征是集成(integration)与并行开发,这对于当时基于时间的竞争(time-based competition)是至关重要的(Dumaine, 1989)。 虽然第三代创新过程模型包含了反馈环,有些职能间的交互和协同,但它仍只是逻辑上连续的过程。Graves(1987)在对日本汽车工业的研究中总结提出了并行模型,其主要特点是各职能间的并行性和同步活动期间较高的职能集成。 第五代: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模型 (System Integration and Network Model, SIN)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意识到,新产品开发时间正成为企业竞争优势重要来源。但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也往往意味着成本的提高。Graves (1989)指出,新产品开发时间每缩短1%将平均导致开发成本提高1~2%。 Rothwell(1992)进一步发现一些领先的创新者正在向时间更短、成本更低的以系统集成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第五代创新过程转变,包括产品开发的技术、组织、制度、生产等更加整合、更紧密的企业间纵向和横向联系,以及更多的运用先进复杂的电子信息工具箱(toolkit)。 Rothwell指出,第四代和第五代创新过程模型的主要不同是后者使用了先进的IT和电子化工具来辅助设计和开发活动,这包括模型模拟、基于计算机的启发式学习以及使用CAD和CAD-CAE系统的企业间和企业内开发合作。 开发速度和效率的提高主要归功于第五代创新过程的高效信息处理创新网络,其中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提高了第四代创新的非正式(面对面)信息交流。 自第三代模型开始,创新 “互动”(Interaction)的观点日益受到重视,包括企业研发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研发与其他部门间、生产者与顾客或供应商间、以及与其他企业间的互动作用等。 随着“互动”的复杂性,也进一步促进了“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的研究,包括各种正式(如其他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基于合同的研发合作)与非正式(如不同研究人员间的私下信息交流)的网络。 第四和第五代创新过程模型的出现,是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上的飞跃,标志着从线性、离散模式转变为集成、网络化复杂模型。由于创新过程和产品对象的复杂性大大增强,创新管理需要系统观和集成观。而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的发展为第四、第五代模型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管控指导手册-隧道工程施工.docx VIP
- 第二章口腔正畸工艺技术 .pptx VIP
- Aspen Hysys 扩展帮助手册.pdf VIP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资料.pdf VIP
- 创新型QC成果创新型QC成果.pdf VIP
- 2025年磷酸脲市场调研报告.docx VIP
- GB_T 43678-2024 生态系统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pdf VIP
-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管控指导手册-客运码头.docx VIP
-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共2课时教案.docx VIP
- 废气处理设备运行点检保养记录表.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