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陈明融合在一起生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丁玲、陈明融合在一起生命

丁玲、陈明融合在一起生命陈明扮演的伯夏吸引了丁玲 1937年5月初,陈明从山西太原经西安来到延安,成为抗大十三队的一名学员。那一年他正好XX年少,风华正茂,浑身上下洋溢着一股勃勃生气 陈明原名陈芝祥,1917年生,江西鄱阳县人,1933年到上海著名的教会学校麦伦中学就读,不久担任了学校未名剧社社长,第二年他就参加了革命。在“一二”运动中,他是麦伦中学的学生领袖、上海中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华北学联代表陈翰伯从北平到了上海,商谈筹建全国学联事宜,他找到章乃器,章乃器又辗转介绍他同陈明联系。陈明活跃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各种中学生集会上,或主持,或讲演,或指挥,他生性活泼,文体兼优,学校的剧社演戏,他要负责找剧本,选演员,并常常担纲扮演主要角色。他又喜欢足球,有“小李惠堂”的美称(李惠堂是30年代我国著名足球运动员)。多才多艺、才华出众的陈明,在上海学生界,是一个颇有名气,十分惹眼的人物 6月18日,陈明来到延安刚刚一个多月,中国文艺协会举行了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活动,白天有报告会,介绍高尔基的生平,晚上是纪念晚会 晚会的高潮,是抗大十三队、十二队联合排演的独幕话剧《母亲》,田汉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陈明在剧中是“男一号”,扮演主人公巴威尔(伯夏)。他出场了,伴随着悠扬的小提琴声,唱出俄罗斯工人激愤的心声:“生活像泥河一样地流,机器吃我们的肉,煤烟涂黑我们的脸,火酒烧焦了心窝……”他英俊的扮相、娴熟的表演和抑扬顿挫的歌声,立刻赢来一片热烈的掌声 台下的观众里,有一位中年女同志,她一双聪慧的大眼睛,紧紧盯着陈明,放射出欣喜的光彩,她就是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丁玲。她觉得这个小伙子表演好,台风好,很会表现人物, 这样的人才,在延安是不多见的。演出结束了,她和吴奚如夫妇一道走回住处,路上,还为剧情激动着,她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激动过了 丁玲是在前一年的十月来到陕北,比陈明早半年多,那时,党中央机关还驻在保安,1937年1月,党中央才进驻延安 丁玲来到陕北,受到了最高规格的欢迎。因为她曾经是上海左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是第一个从国统区来到陕北的著名作家,又是从国民党的拘禁监视下,乔装打扮逃出来的! 那一年的中秋之夜,丁玲和聂绀弩假扮成夫妇,乘火车从上海到了西安,住在七贤庄一个德国革命者开的牙科诊所里,那地方是党的一个地下交通站,抗日战争爆发后改做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她在那里住了三周,然后由西安市地下党负责人刘鼎安排,先坐汽车,后又骑马,由东北军和红军护送接应,辗转来到保安 丁玲的到来,成了当时红军苏区的一件大事。一天晚上,中央宣传部在一个窑洞里召开欢迎会,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中央主要领导人都来了,表示对丁玲的欢迎。当时的保安,刚刚遭遇过反动地主武装放的一场大火,房屋大部分被烧毁,物质条件很差,也没有什么好吃的,但窑洞里洋溢着亲切友好的气氛。每人都喝了一点酒,酒很辣,还有一点涩,但丁玲觉得喝到肚子里是暖暖的。她在敌人眼皮底下屈辱地生活了三年,现在终于自由了,回到自己的家了,在亲人面前,她可以痛痛快快地说,痛痛快快地哭,痛痛快快地笑,她就这样哭着笑着,把郁积了三年的话都倾诉出来了!后来毛泽东在赠丁玲的《临江仙》词中回忆那个晚上说:“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丁玲来到陕北做的第一件事,是发起成立了中国文艺协会,她当选为文协主任,接着就去了前线,采访并结识了彭德怀、萧克、贺龙、陈赓、王震、杨得志、黄克诚、左权等一批红军高级指挥员。那是在冬季,那个冬天陕北的风很硬,雪很大,天气很冷,丁玲骑着马,奔走于前线各部队之间。几个月的戎马生活,使丁玲身上增添了豪放雄迈的色彩,她的文风也为之一变,那双写惯了上海都市生活的手,写出了《彭德怀速写》、《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等粗犷豪放的军旅篇章 他们在西战团里相识相知相爱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延安城里,同仇敌忾,军民的抗战热情一下子点燃了,人人都要求上前线,去打日本鬼子。毛泽东主席在抗大操场上作了一个动员报告,他说:“只要是不怕死的,都有上前线去的机会……” 开完大会,回到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工的宿舍院子里,丁玲与住在隔壁的抗大政治教员、作家吴奚如等几个人,也一起商议起上前线的事情来。战士上前线能打仗,文人能干什么呢?他们商量了整整一个晚上,终于想出一个很好的方案:我们不会打仗,却会写文章,可以组成一个精干的“战地记者团”,徒步到前线去采访,写抗战通讯,写抗战英雄,把胜利的消息传开,鼓舞士气。这个消息呼地一下子传开了,抗大的青年人都觉得这是个上前线的好机会,都来报名,都要求参加,丁玲他们住的院子里挤满了人 中央宣传部发话了,要求丁玲他们把“战地记者团”改为“西北战地服务团”,扩大队伍,吸收文艺骨干,到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