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论文汇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想课堂论文汇编

问渠那得清如许 ——理想课堂的哲学断想 李庆明 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有一方塘,又称“半亩塘”,理学大家朱熹的父亲朱松与郑公交情甚笃,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赞曰:“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朱熹写了一首有名的哲理诗《观书有感》,或受此影响,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哲理诗无非是想告诉我们悟道明理的“源头活水”在书本里,尤其是在儒学经典里。宋儒推崇“格物致知”,倚重读书之道,程颐讲“进学在致知”,“须以知为本”,朱熹讲“夫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有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并有“朱子读书六法”存世,影响深远。当然,学习的“源头活水”从本源的意义讲,并不在书本里,而在活生生的生命实践里,所以,朱老先生的立意是有点本末倒置的。不过,话说回来,不论是古代书院还是现代课堂的学习生活毕竟是以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为主的,完全到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里获取知识,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现在的问题是:课堂里的知识传播或学习,如何能够像南溪书院的半亩方塘那样,展现生机盎然的活泼景象呢? 求知欲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一个孩子之所以会不厌其烦地问一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是什么”、“为什么”,恰好彰显了人的求知本性。它所体现的好奇,反映了人试图摆脱自身天赋缺陷(如永远无法达到许多动物的那些技能和品质)、开辟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道路的生命冲动。人类之初,求知欲基本上是在生产劳动、巫术礼仪等活动的现场,通过体脑并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获得满足的。自从有了学校这种正规的、制度化的学习环境,求知欲就更多在课堂得到满足了,尤其是近代的班级授课制度流行以来,课堂教学满足求知欲的方式就更加精致,花样经(模式、策略、形式之类)也越来越多。因此说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传播或习得知识的过程,这一点天经地义,亘古不变。然而,究竟知识是什么,我们何以得到知识,却是令人十分困惑的问题。如果我们对知识本身做一番思考,或许更有助于我们破解课堂教学的真正奥秘。 探讨知识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学问。在西方,第一个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是苏格拉底。他和泰阿泰德曾经详细讨论了“知识是什么”的问题。因此,关于知识是什么的问题经常被称为“泰阿泰德问题”。苏格拉底问泰阿泰德“知识是什么”,泰阿泰德想了想,说:“知识无非就是感觉。”这个回答显然有问题,因为事物的“印象”不可能成为“知识”,经过一番辩论,苏格拉底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知识并不存在与印象,而在我们对印象的反思。”他还说:“不能在感觉中寻找知识,应当到心灵被事物充满时发生的事物中去寻找。”虽然苏格拉底最终并没有明确给知识是什么下一个定义,但这个对话已经揭示了知识与感性、理性的关系,对于后世讨论知识的本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于知识的“泰阿泰德问题”,不妨分这样几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求知是否单纯“获得”什么的过程? 求知总是被习惯地认为“获得”某种观念、经验的过程。到底是不是这样? 讲一个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对于知识的卓越见解令人惊叹,于是有一个学生来到德尔斐(太阳神)神庙向神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女祭司传下神谕:没有人比他更有智慧了。可是苏格拉底却很纳闷: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啊,实际上还是一个无知的人,但神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于是他到处寻访那些据说很有智慧的人如政治家、科学家、诗人以及工匠们,试图证明神谕出了问题,结果很失望,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其实极其愚蠢无知,却毫无自知之明。最后,苏格拉底恍然大悟:只有神才是最智慧的。神谕意在说明人的智慧微不足道,并且借自己的名字告诫世人:一个人要是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是微不足道的,他就最智慧了!苏格拉底这样说,有很深刻的含义,就是要借否定那些自以为是的所谓知识、智慧,来担当起追求真正知识和智慧的使命。他把德尔斐神庙的神谕“认识你自己”作为基本的哲学主张,并穷其一生探索知识和智慧的本质,就证明了这一点。“认识你自己”的本意是认识自己的无知,只有这样,才能追求真正的知识获真理。那时,喜欢戏剧的雅典人完全不懂还有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和智慧,完全不理解苏格拉底的这种奇谈怪论,大加挞伐。喜剧诗人阿里斯多芬在戏剧《云》里把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个蜷缩在空中篮子里的肮脏坏蛋,主持着一家“思想铺子”(thinkery),和一帮面色苍白、营养不良的学生,一群“望天者”(sky-gazer)在一起探讨一些异想天开的无聊问题。苏格拉底向他们传授诡辩术,使他们不务正业、道德败坏云云。而苏格拉底的所谓“诡辩术”恰恰是一种极有价值的通达真理的教学方法,一种精神的助产术。苏格拉底母亲本是一位助产婆,苏格拉底则发誓要做一个“精神上的助产士”。精神助产术常常通过对话、辩论和反诘,使学生陷于自相矛盾中,承认自己想法的荒谬性,这样一步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